河北省赵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2018高一上·金华月考) 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这就是我所寻求的,________它对于人生过于美好,________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②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________,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③场地里有许多古榕树,集中________在石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
A . 即使/因此忽视分散B . 虽然/因此忽略分散C . 即使/然而忽视分布D . 虽然/然而忽略分布2.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________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________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______,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 . 解释偶然妄自尊大B . 解读偶然夜郎自大C . 解释偶尔妄自尊大D . 解读偶尔夜郎自大3. (2分) (2017高一上·黑龙江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根据调查显示,今年的红包大战在参与人群的结构上显现出新的特征:最爱发红包的居然不是一,二线城市,而是三线城市。
网络红包在地域上,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蔓延。
B . 这家4S店长期占道修车,不仅毁坏了人行道地砖,而且不能让行人、车辆正常通行,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C .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留学生跨境旅游渐成时尚,却暗藏安全隐患,虽然办理签证的同时也会购买保险,但是这并不能避免不会出现问题。
D . 儿童文学家要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给孩子们呈现一个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大自然。
4. (2分)(2017·浙江模拟) 下列有关古人的名、字、号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B .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C . 辛弃疾,字易安,号稼轩D . 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5. (15分)(2017·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鲁枢元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
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
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
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
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
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
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
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
”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
”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
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
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
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
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
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
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
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
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
海子死了,苇岸死了。
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节选自《文汇报》)(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文末画线句应怎样理解?请简要说明。
6. (20分) (2017高一下·徐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用5分硬币换来祖母临终前的一段光明,我觉得也算是蛮值当的。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
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
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
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
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
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
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16高一上·正定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
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
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
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
六年,迁大理司直。
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
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
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
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
”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
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
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
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