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书的目的2015年5月6日13:04据说本书的操作性很强,通过阅读本书,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操作方法第1章正确提问的意义2015年5月6日13:08告诉自己掌握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并用充足的理由让自己确信这点1,面对爆炸的信息时代,每天都遇到很多新的信息和观念,我们要决定对这些见闻做出正确的反映:简单的同意它,或者努力提一些问题尽量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观点.2,批判性思维有益于我们思考教科书,因特网上的文字和论证,评判一个报告演说的水平,参与讨论等.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恰当时机提问并回答问题的能力3,我们所作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
而这些限制了我们开放性的进行批判性思考.情感卷入危险性在于----你不能思考别人观点的合理性,仅仅是因为你讨厌这个人或不确定性.一个成功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4在批判性评价之前,先问问"谁关心这个问题",我们要花时间评价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不要浪费时间评价没意义的事情.时间是宝贵的.5弱的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思维来维护自己的意念;强的批判性思维是运用相同的技能来评估所有的信念,特别是评估自己的观点和信念.6本书第一章提出了几个正确的问题.供人参考:批判开端2015年5月6日14:33第2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你必须首先弄清楚别说人的结论是什么,然后才能评价.这其实需要练习才能辨别论题和结论这一章主要讲了怎么提炼一片文章的中心意思和观点.并将论题分为两类1,描述性论题:判断性,"这是什么?"要求精准的回答2,规定性论题:评价性."应该是什么"往往仁者见仁第3章理由是什么理由包括信念./证据/比喻类推以及其他用来支持其结论的陈述.在找出他人的理由之后,你必须考虑这些理由的说服力是强还是弱,是否完整等.我们必须分析作者的推理而不是仅仅读他的结论.第4章哪些是歧义语句从一开始就要确定论题/结论和理由,之后应该关注在推理中有歧义的语句,那些意义不明确但对推理没有影响的语句没有必要关注.本章着重指出,在评价一个结论之前,必须精准的理解其结论和理由的真实含义.弄清楚有歧观点歧义在哪里?网络公知都非常无聊“公知”的定义是什么?“普世价值观”的定义是什么?没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大学教育质量普遍下滑“教育质量”的定义是什么?歧义词一种可能理解另外的理解人权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责任维护稳定,发展经济创造公平,扶助弱势传统价值观自力更生,人定胜天天人合一,逆天天谴经济繁荣GDP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在回答是否已经理解每一个词语的含义的时候,通常必须克服几个障碍:1,避免假定自己同意作者意见.要提问"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而不要说"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2,要避免人为词汇只有一个明显的含义.要坚持问自己这些词语或句子用其他含义是否解释的通.第5章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在所有的论证中都存在一些作者所认同却没有清晰陈述的思想,在推理结构中,这些思想是隐形的重要环节,是将全部论证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剂。
这些思想我们叫假设.在所有的推论中,你都要发掘隐藏的环节假如不补充价值观假设,很多推理是不完整的,甚至具有欺骗性,为了充分理解一个论证,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你必须确定这些假设.其特点是:1,隐藏或者没有清楚表达的2,作者承认的3,影响对结论的判断的4,具有潜在的欺骗性的本章主要讨论价值观假设.价值观假设在这里是指具有干扰性的价值观之中,相对正确的,被人们接受并承认的信念.这些价值观具有优先性.价值观是指认为值得为之努力的观念.是我们认可的行为标准,并且我们希望别人也接受它.\ 很多说明性的推理必须加上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其推理才是完整的.常见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冲突涉及以下几方面价值观假设具有情景性,他适应于特定的某种情况.在作者面临一个争议论题的时候,他会选择一种价值观立场,同时通常贬低另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第6章什么是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是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推理与证据的可信性2015年5月6日16:31第7章,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1,如何检查推理结构并确定是否假设有问题或者推理错误或者使用了假逻辑2,常见的三个推理谬误:a,提供了错误或者不正确假设的推理b,通过使信息看起来与结论相关而实际上不相关来转移我们的视线C,需要使用已经被证实为真的结论莱维结论提供支持方法就不读了,太零碎,,意识最重要,练习最重要以下源于摘抄笔记:谬误(fallacies):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有三种常见的诡计花招,它们是:(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人身攻击谬误:人身攻击之所以属于推理谬误,是因为进行论证的个人品格或者兴趣如何通常和其做出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关系。
它是在攻击送信的人,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例如:当官就没有不贪的,你怎么能指望他们改变?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例如:如果我们同意甲方需求,那么一定会带来更多需求,进而导致项目延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就不应该采用。
例如:我们不应该允许给妓女发放避孕套,因为这是鼓励卖淫例如:假如你的软件还存在BUG,你就不应该推向市场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我们支持车船税,因为民意调查(对象未必是我们)一致赞成征收车船税。
韩寒有代笔是确定的事情了!(代笔是什么含义?)我们这项收费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国际惯例到底是什么?)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调查显示80%群众支持加薪,所以我们应该全国实施普涨工资应对通货膨胀。
群众支持对贪官要判处死刑,所以贪官要判处死刑。
小三该纳入刑罚,因为对已婚妇女的调查她们都支持立法处罚。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通常是A领域权威对B领域观点专家表示官员公开财产操作上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专家表示白酒都含有塑化剂,适当饮用无害。
有科学家说亩产可以过万斤,所以我们就相信了诉诸感情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砸光小日本的车,让小日本经济彻底垮掉!稻草人谬误(straw-person fallacy):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我反对做产前B超检查,这些医生实际上想杀死有缺陷的生命。
上帝并不能如科学一样解释世界,所以你不应该信仰上帝。
官员说我们金牌拿少了,他们要批评,金牌拿多了,他们也要批评,事实上(杨明)文章没有说拿金牌不好。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例如: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否则我们找不到好工作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你妈妈为什么最近脾气不好?她现在肯定是更年期了。
她为什么喜欢哭?她有神经病。
这个官员为什么自杀?肯定是得了抑郁症。
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这是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员,为革命工作付出一辈子心血,他的卓越业绩、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他的遗志呢?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与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讨论日本的政治体制比我们的好,看看最近20年发展就知道了,我们前进,他们衰退。
我不是告诉你要按时回家吃饭吗?你看你总是在责怪我!为什么现在通货膨胀这么严重?难道说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吗?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例如:经济发展会推动股票上涨,因为在经济发展地区,股票都在上涨。
以偏概全谬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少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性谬误: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错误类比谬误: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
事实断言:我们把这些看法称为事实断言。
如何判断事实断言的可靠性,问以下这些问题:●你的证明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证据在哪里?●你为什么相信它?●你确信它是真的吗?●你能证明吗?通常遇到的事实断言是:①描述性结论;②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说明性结论的理由;③描述性假设。
证据: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
在说明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证据的主要类型:●直觉:所谓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
●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类比论证(argument by analogy):一个论证用两件事之间熟知的相似点作为基础,推导出关于其中一件事的一个相对未知特征的结论,这样的论证就叫做类比论证。
替代原因(rival causes):所谓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1)很多类型的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相互替代的原因来加以解释;(2)专家可以检查同一个证据而发现不同的原因对其加以解释;(3)大部分持论者只给你那些他们喜欢的原因,独立思考的读者或者听众必须自己找出替代原因;(4)想出替代原因是个创造性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类证据不是一目了然的;(5)最后,特定因果断言的确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数量正好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