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慢姜夔

扬州慢姜夔


谢谢
扬州慢
姜夔
扬州慢
作者简介 全文朗读 赏析 写作特色
作者简介
姜 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 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 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 精通音律,其词作多 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由 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 工典雅,意蕴谐 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他的词留 下 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 乐极有价值。代表作有《暗香》 、《疏影》等。著 有《白石道人诗集》等。
写作特色
清雅空灵 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 “清”“寒”“空”“波心”“冷月”,而 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 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 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 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 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写作特色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 使其波澜起伏,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艺 术特色之一。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 (有四处之多),有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 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赏析
词前小序——交待写作缘起。 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啻是一篇声情兼 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具体时间—— “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 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 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 此曲”。
黍离与萧德藻
《黍离》,《诗经· 王风》篇名,为悼惜周室 衰微而作。 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的 号。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京著 名诗人。他,今天已很少为人所知,但在当 时却赫赫有名,他的诗名甚至与陆游、范成 大、杨万里相埒。
赏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 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左地区的著名都会,故称淮左 名都。竹西,是扬州的名胜。说明过去扬州是繁华 的,令人向往的。所以作者路过此处,自然要“解 鞍少驻初程”。意思是说,下马解鞍,暂时在初行 的这段路歇歇吧!开头就点出“名都”、“佳处”, 给下文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赏析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但作者想 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的 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 集,一声长叹,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 纵观全篇,布局严密,由少驻,写到观景, 由景的荒芜,写到原因,由眼中所见到耳中 所闻,再到心中所思所想,有声、有色,情 景交融;采用点染法渲染,揭示主题,通过 对比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音调谐婉,辞句 精美。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 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 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 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 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 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 “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 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 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 荒凉不堪的景象。
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前一句扬州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 状,那屡遭兵火摧残的古树是战火地遗迹和 见证,似乎在向人们控诉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成功地运用 了移情的手法。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当年杜牧在繁华富庶的扬州,写下了名噪一 时的佳句,为封建文人所称颂不已。如今要 是杜郎再来,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 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当年杜牧曾写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 何处教吹箫?”反映了扬州二十四桥的热闹 景象。而今呢?桥虽在,时已非,水波、冷 月,寂然无声。这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无限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赏析
渐黄昏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时候,凄清的号角声随着凛冽的寒风飘 过,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之上,令人不胜沉痛 之感。
赏析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像唐代诗人杜牧那样才华横溢,如果今日重 到扬州,一定会为之大吃一惊。因为昔日扬 州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这个“惊”字暗联上 片景物,带动下片抒情。
赏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