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529 1801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荠麦()(2)戍角()(3)黍离()(4)豆蔻()
答案(1)jì(2)shù(3)shǔ(4)kòu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雪初霁
()(2)荞麦弥望()
(3)予怀怆然
()(4)自度此曲()
(5)解鞍少驻初程()
答案(1)雨过天晴(2)满(3)悲伤(4)自己创
作(5)初到扬州
3.请用斜线在下列词句应停顿的地方作出标记。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自/胡马窥江去
后(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姜夔,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尧章白石道人《白石道人词集》
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
_________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________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__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领袖是
_________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_________。
答案柳永柳屯田苏轼辛弃疾姜夔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扬州慢》,完成6—10题。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扬州的繁盛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荒凉景
象盛衰对比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
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8.“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9.《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0.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
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
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1—13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⑤。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
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
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
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
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1.“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什么?
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12.试分析“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
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
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
“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1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
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
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
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16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③,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④,至今在否?
注:①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
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
③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
④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4.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词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
②使:假使。
③江皋:江边高地。
④中原:指北方沦陷区。
⑤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
⑥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
③④⑥ D.①②⑤⑥
解析:②使君:指辛弃疾;⑤神京:北宋都城汴梁。
答案:C
15.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意相同,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溢,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准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惟辛弃疾可担大任。
D.“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叹年华易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指望。
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解析:D项,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华易逝无关。
答案:D
16.对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相同,都是“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
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了一个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盼望北伐成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
既摆脱了婉约派之低沉绮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解析:B项,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