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它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昭明文选》。
2.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如《李太白全集》、《柳宗元集》。
3.丛书:是指收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制编校,冠以一个总书名,用统一的板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它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如《十三经注疏》、《四库全书》。
4.经折装:把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5.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纸。
6.蝴蝶装:简称“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背裹住做封面。
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盛行于宋元。
7.包背装:同蝴蝶装相反,它是以版心中线为主,版面向外对折,在两侧余纸上打眼,用纸捻装订成册,后背用书皮裹住。
8. 讹:也称误,指将原有的字写错了,一句话有讹一字也有讹数字的。
脱: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即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正或乙转。
字数较多的倒文习惯上称“错简”)9.对校法: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他校法: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本校法: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理校法:即推理的校勘,通常需从语言、体例、史实等方面作为推理的依据,它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10.注释的名类课本P260页传:古人把解释经义的书称之为“传”,传是传述的意思,解释经义以传示后人,所以叫“传”,如《春秋左氏传》。
注:“注”字的本义为灌注,引申为注释,意谓若水之相灌注而流通,如《水经注》。
疏:疏通文意,故称曰疏,如《周易义疏》。
笺:古代以竹简为书,读书人读书时为备遗忘,在有关的竹简上系一小竹片作为标志,称为“笺”。
章句:这是封古书逐句逐章详加注释的一种体例,不但注解难懂的词语,而且串讲句意,并在每章之末概括此章的大旨,如王逸的《楚辞章句》。
训:解释的意思,常与诂连用,或称训诂,或称诂训,如《毛诗训诂传》。
类似课本还有很多个……二.标点改错题(改错并指出错误类型)后附例子三.指出下列使用的校勘方法(这题理解了各种方法的概念应该就没问题了)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理校法、综合校法四.指出下列使用的辨伪方法(我没有法给例题哦!)1从授受源流上辨伪。
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
5.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
6.从文体上辨伪。
7.从文章风格辨伪。
8、从特殊词语的起源辨伪。
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
10.从因袭上辨伪。
11.从称引上辨伪。
12.从佚文上辨伪。
13.从史实的先后辨伪。
14.从称谓上辨伪。
15.从制度上辨伪。
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
17.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辨伪。
18.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
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
20.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
五.简答题1.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竹,竹简。
木,木简,木牍)、纸张、缣帛(缣帛又叫纸,为纸的本义)、电子2.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口头传说书面传抄:刻写(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的物体上用刀刻或铸刻传抄文献的方式)、书写(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印刷、拷贝(电子)3.古典文献的类型一、总集(多位作家诗文词曲的汇集,以编辑方法分:选集、全集)二、别集(个人的诗文汇编,亦有全集、选集之分,编排方法上,分体编排和编年编排)三、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刻、全书等)四、工具书(有书目、索引、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历法、纪年、地理、方志)五、单行文献(也叫单行本,如《红楼梦》《诗品》《离骚》)4.古代目录的分类一.《七略》创始的“六分法”: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筮、杂占、刑法)方技略(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二.《七志》与《七录》的“七分法”:刘宋时王俭《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七类。
另附道、佛各一类。
今佚。
梁朝阮孝绪《七录》:经典录、记传部、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三.“四分法”的确立:甲部:纪六艺、小学等书。
乙部:有古诸子,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
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四.五分法: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丛书。
5.什么是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6.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讹——将原有的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字倒——将原有的字变换了位置错乱7.校勘的主要方法对校法——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校勘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本校法——以本书校本书,在内部找证据理校法——是以充足理由为依据的校勘法,也称为推理校勘法综合校勘法8.伪书产生的动机1、传道(托名与他人,如先秦时期,儒家托名于周公,道家托名于黄帝,农家托名于神农)2.射利(谋利)3、炫名4、争胜(为了辩论取胜而伪造)5、逃禁6、避嫌9.文献亡佚的原因主要的三大原因:1.战争2.天灾3.自然淘汰其他原因:4.重德轻艺5.手写传抄不易6.重文词,轻朴学7.书籍重修,原书废掉8.因人废言9.收藏家秘不示人10.辑佚的主要资源1.唐宋类书2.子史及汉人笺注3.唐人义疏4.诸史及总集5.地方志6.出土文献……11.出土文献的价值甲骨文:1.语言文字价值2.殷商史研究价值金文文献(学术价值):1.语言文字资料2.释读及考释传世文献的佐证3.古史资料简帛文献:1.佚籍复出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3.历史资料宝库4.文字学资料(填补了战国文字这一薄弱环节)5.书籍制度史实物石刻文献:1.史料价值2.文学价值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4、经学和宗教史料5、收藏价值、经济价值六.论述题(需要自己发挥,比如举例)1.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原因)课本P84页起西汉《七略》创始的“六分法”: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七分法”继承“六分发”:刘宋时王俭《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七类。
另附道、佛各一类。
今佚。
梁朝阮孝绪《七录》:经典录、记传部、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
《七录》才是真正的七分法“四分法”的确立:三国时魏国郑默编有《中经》,分类已无可考西晋秘书监荀勖作《晋中经簿》:甲部、乙部、丙部、丁部东晋李充重编《晋元帝书目》,仍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但乙丙位置互换。
唐代初年官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冲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
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主流。
四部分类体系到《四库全书总目》逐步趋于成熟,可视为四分法的代表。
五分法: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经、史、子、集、丛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即采用五分法2.伪书的价值一.伪书的史料价值;二.伪书的文学价值;三.伪书的语言价值;四.伪书的思想价值;五.伪书的其他价值:医学价值、艺术价值等。
3.辨伪八法课本P180胡应麟一.核之《七略》以观其源二.核之群志以观其绪三.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四.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五.核之文以观其体六.核之事以观其时七.核之撰着以观其托八.核之传者以观其人4.历代重大文献的亡佚1.秦始皇焚书2.西汉末年战乱3.东汉末年战乱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6.隋末唐初纷乱7、安史之乱8.黄巢起义9.靖康之难10.李自成起义11.乾隆禁毁12.嘉庆宫火13.太平天国1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八国联军入侵16.日本侵华17.文化大革命5.古代文献注释的内容1.校字(正文有误文字)2.注音(难字的注音或不同词性的异读)3.释意(言外之意)4.释理(学术著作)5.释史(书中有关的历史)6.释物(名物)7.补缺(不是指文字缺漏,而是指原书记载的简略)8.辨误(事实方面的错误)9.释文(解释难懂的字词)10.解释典故11.解释地名6.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课本P311页)标点改错题例子•广博的学识:(1)不识文字而误例略(2)不明词义而误例中华书局1984年标点本《徂徕石先生文集》:“真宗章圣皇帝,于是成二祖之基,以格于可;大隆二祖之业,以臻于富有。
” (分号后移到“大”字之后)中华书局标点本《归田琐记》页43:“食有脱粟饭,出无款段、马。
”(款段马是一种马)(3)不通语法而误例上海人民出版社标点本《水经注校》页206:“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于。
霍太山有岳庙,……”(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于霍太山,有岳庙)(4)不识古韵而误例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两般秋雨盦随笔》页397:“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叠韵,与夷犁、来涛涂、弥明、弥牟、灭明、由余、于姚,皆双声也。
’”(与夷、犁来、涛涂)(5)不知用典而误例《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个故事,说《三辅决录》记载,汉灵帝时的殿柱上有题词曰:“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堂堂乎张”出自《论语·子张》篇,乃是曾子赞美子张的话,这里引用这个成语,配上四个字,用来品评京兆人田凤。
有个秀才竟然读成:“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这就是不知用典而闹出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