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

发现: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书写方法: 1)用刀契刻 2)用毛笔书写书写内容: 1)占卜之辞 2)记事刻辞2、金石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

“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泰山石刻、绎山石刻、熹平石经、开成石经等。

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

石刻代表作——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文(西周中期)开成石经(唐)侯马盟书(玉石,春秋晚期)鄂君启节(青铜镀金,战国)刻于金、石上的文字合称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石、砖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献。

3.竹木(简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流传的最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性的简牍文献:孔壁古文、汲冢竹书、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曾侯乙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

汗青(杀青) 韦编三绝尺牍方.业(肄业、毕业) 检封刀笔吏4、缣帛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优点:薄、软、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剪裁。

缺点:易腐烂、价格昂贵。

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适于绘图,出土帛画不少。

缣帛又叫“纸”,这是纸的本义。

五、纸历史记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公元150年)现在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初年就有了纸。

东晋时纸才基本取代简牍。

六、电子特色:1、无形 2、存储量大光盘:新型存储介质,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易于保管,成本低廉。

缺点:需借助设备才可阅读。

文献的类型1.总集:汇合两人以上作品的合集,它可以为一个朝代或多个朝代作品,可以是一种文体或多种文体,可以为作家全部作品或部分作品。

一般以诗、文或诗文合集为多。

《诗经》、《文选》、《全唐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宋诗》、《全宋文》分为:全集全集的重要特征是“全”,对所编对象,不遗余力,网罗无漏。

选集《四库提要》把其功用概括为:“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文选》萧统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③献诗说2、别集:别集为搜集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之著作。

始自西汉刘向整理群书。

东汉以后,别集渐多,其名称亦繁多。

别集编纂体例主要有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别集数量多,价值大。

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

别集之序、跋以及相关资料为研究作家作品提供很多便利。

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编纂的基础。

3、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一个或几个作家的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单行本与别集区别:别集作者只能是一位,作品可为全部,也可为部分;单行本作者可为一位,也可为多位,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

《文心雕龙》、《世说新语》、《离骚》4、丛书:即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总名,以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丛书可以分为专科性和综合性两种5、工具书: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工具书与普通文献的界限是相对的,“查阅”的含义也是相对的。

书目、索引;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历法、纪年;地理、方志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学:研究目录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专门学科。

从应用角度,目录学的重点即研究如何编制及利用各种目录。

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之重要意义P99①可藉以把握历代文献之基本状况;②有助于了解学术源流及学术演变;③为学术研究和文献整理的基础.④目录——治学之门径、读书之津梁。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1、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版本特征及异同优劣、版本真伪的专门学科。

2、版本:一书经多次传写或刻印而形成的不同文本。

含书写或刻印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异同等。

自宋代印刷术盛行后,“版本”一般用以指刻印之不同文本。

广义之版本则指一切形式的书本(今已包括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版)3、版本学的功用与意义:读书宜选择善本。

读书宜搜求众本。

购书或藏书宜鉴别异本。

学术研究更应注意版本真伪优劣。

张之洞:“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书目答问》)文献学上,版本学为校勘学之起点(基础)。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1、校勘的必要性古籍文献在流传中,不论是版刻还是手抄,都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不加校勘,纠正错误,就会以讹传讹,带来不好的后果。

叶德辉《藏书十约》:“书不校勘,不如不读。

”校勘亦称校雠,即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字句篇章之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由刘向创造)校勘学即指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

校勘学的基本任务:发现错误;校正错误;证明所改不误文献错误的基本类型:讹;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衍;衍:衍文与脱文相反,是指古籍在传抄、刻印中多出的文字。

倒;倒:倒指原稿文字并无讹误、衍、脱等,只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次序被颠倒之文字称“倒文”,纠正之则称乙正或乙转。

倒文较多的习惯称“错简”。

倒文分字倒、句倒、篇章倒等,目录、表格也有颠倒错乱情况。

多重错误(混合型错误):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

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

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校勘所需之知识:语言学知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文献学知识:版本、目录其他知识: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等各种历史文化知识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1、伪书概念:文献学上的伪书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以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名是不真实的。

年代不实,即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文献产生的年代不真实。

作者不真的文献大多也有年代不实的问题。

内容造假指具有特定作者和年代的文献中搀入某些非故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文献(多数为亡佚文献)的名称而编造新的内容者。

2.伪书分类标准,因角度不同而划分不同。

从行为动机看,伪书基本有三类:主观故意作伪;主观过失作伪;客观因素促成伪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