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蛋白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蛋白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
尿蛋白以白蛋白等中、高分子蛋白为 主
尿蛋白定量>2g/24hr 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 病 可分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


肾小管性蛋白尿




近端肾小管病变,尿蛋白重吸收功能 受损 尿蛋白以小分子蛋白为主 尿蛋白定量<1g/24hr 常见于各种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 毒、重金属中毒、药物及肾移植术后
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蛋白尿的临床诊断程序

鉴别是真性蛋白尿还是假性蛋白尿

区分是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病理性 蛋白尿 对病理性蛋白尿进行定位分析,是肾小球性蛋 白尿还是肾小管性蛋白尿
通过蛋白尿分子量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及肾穿刺 活检对病理性蛋白尿进行病因确定


蛋白尿临床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蛋白尿的多少与肾脏病变程度没有确切的对应 关系 长期大量的蛋白尿对肾小管有损伤,对大量蛋 白尿应予重视

病理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的发生机制


肾小球电荷屏障和/或机械屏障受到破坏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近端肾小管蛋白质重 吸收障碍 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轻链)异常增多


肾组织破坏
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起始部分泌的T-H糖蛋白 增加
病理性蛋白尿的分类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 混合性蛋白尿 溢出性蛋白尿 组织性蛋白尿 淋巴性蛋白尿:肾盂和输尿管部位的淋巴管破裂 假性蛋白尿:由于尿液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 等成分


蛋白尿由少变多时,通常表示病变加重;治疗 后,尿蛋白由多变少时,有两种可能:治疗有 效或者肾脏病变恶化,可以通过肌酐清除率鉴 别
对于体位性蛋白尿宜长期随访观察

谢谢 !
蛋白尿的特殊检测
尿圆盘电泳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尿圆盘电泳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在一定的PH溶液中,蛋白质成为带电荷的质点 ,在电场中受自身电荷大小、质量、溶液的离子 强度和粘度、支持物的理化性质等影响,具有不 同的迁移率,从而达到不同组分蛋白的分离。 蛋白与SDS结合,形成均带负电荷的复合物,加 之聚丙烯酰胺交联网的分子筛效应,使蛋白尿在 电场中达到按分子大小分离。


蛋白尿的检测方法

定性检测:磺基水杨酸法、加热醋酸
法、试纸条法。

定量检测:双缩脲法、染料结合法。
蛋白尿的定义

定性标准: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

定量标准:尿蛋白定量试验超过
150mg/24 hr
蛋白尿的分类

生理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

结果判断

小分子量蛋白尿:Mr 10000~70000 中分子量蛋白尿:Mr 50000~70000
大分子量蛋白尿:Mr 50000~100000

混合性蛋白尿:Mr 10000~100000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总量


UAER<30mg/24 hr(20ug/min)
混合性蛋白尿

肾小球和肾小管均发生病变

各种分子量的尿蛋白均可出现,以中
小分子量尿蛋白为主
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正常

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轻链)异常增多 多为小分子蛋白尿
尿蛋白定量一般不多


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破坏或肾小管分泌的蛋白所


多为轻度蛋白尿 较少见
蛋白尿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耿
尿液的形成
尿液是血液经过 肾小球滤过、肾 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和排泌所产 生的终末代谢产 物。
肾小球滤过屏障
正常尿液中的蛋白成分

分子量低于70000,主要为带正电荷的 蛋白可能滤入原尿中。 近端肾小管可重吸收原尿中95%以上 的蛋白。 每日终尿中仅30~150mg的微量蛋白, 并主要为白蛋白排出。




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一过性的蛋白尿 常见原因: 发热、寒冷、高温、剧烈运 动、紧张等应激状态 常为轻度蛋白尿 尿蛋白定量一般<0.5g/24 hr,很少超过 1g/24hr 原因去除后尿蛋白能迅速消失
体位性蛋白尿


出现于直立尤其脊柱前突体位,卧位消失
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少年

直立时肾移位及脊柱前突压迫肾静脉致肾 静脉循环障碍和淋巴回流受阻有关 尿蛋白定量<1g/24hr,卧床后蛋白尿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