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画一体,诗禅融合

诗画一体,诗禅融合

作者声明本论文是自己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的。

论文的完成经过了选题、查阅积累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拟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形成定稿等环节。

论文所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均已标明出处。

我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对本论文负责。

签名:年月日论王维山水诗诗画一体,诗禅合一的特色孙也涵(玉溪师院成教院13级汉语言文学函授本科,学号:1302022)【摘要】盛唐著名山水诗人王维,以其清新自然、淡雅幽远的山水诗而传诵古今。

王维的山水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隐逸思想及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风格,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即“诗画一体,诗禅合一”。

在他的诗中,山水景物描写注重构图,画面呈现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光影搭配和谐的特点;同时还融入禅宗思想,诗中动和静的描写都表现了一种空无意象,传达出一种淡远的意境,从而达到了诗画禅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诗画一体;诗禅合一王维以诗闻名,而且擅长书法、音乐、绘画,曾师法画家吴道子,又融合李思训的画法,创造了萧疏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被称为南宗画派之祖。

他的山水诗创作,继承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及谢灵运的创作风格,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以禅宗的审美观去聆听自然界的音响,其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潘《河岳英灵集》⑴),沈德潜也称其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说诗啐语》),可见他的诗中充满画意、禅趣,那究竟其山水诗中诗、画、禅的关系如何呢?一、诗画一体王维是一位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

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所以在他的诗中,有画的意境,有音乐的流畅,有书法的变化。

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史鉴类编》则将王维的诗称为“有声画”,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

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他与孟浩然共同开创了山水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后人常将两人相提并论,称为“王孟”。

对比两人的创作,“王以高华精警胜,孟以自然奇逸胜”(林昌彝《海天琴思录》),王维的山水诗“诗中有画”“诗中无我”,而孟浩然的山水诗是“诗中无画”“诗中有我”。

这种区别是有原因的,在历史上,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2)他用画家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自然,把最具有画意的山水写入诗中,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⑶的独特意境。

同时,他还注重诗中景物搭配的层次感,最终使他的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首先,在景物描写中,注重构图。

中国的绘画,特别注重画面的层次感,画家用自己的灵感来组合画中出现的景物,创造出和谐一体的画面效果。

南朝谢赫的《画之六法》中就曾经提出过“经营位置”,并且还说“经营位置”是绘画的总的要求。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幅成功的山水画,布局与层次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王维就是像这样来做的,在他的山水诗创作中,同样注重景物结构的和谐统一,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溪水却日复一日潺潺流淌;日近黄昏,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聆听暮蝉的鸣叫;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这时醉酒的朋友来了,在我面前狂歌。

寒山、秋水,一动一静;落日、孤烟,一上一下;倚仗听蝉的老人、醉酒的朋友,一个悠闲、一个不羁;再配上山涧溪流的水声,暮蝉的鸣叫声,醉酒人的狂歌声……这不光是一幅静谧优美的山水田园图,更是一部有声有色的电影。

意境闲适、率性、有趣,浑然一体。

这首诗完全是一片画景,在这幅画景中,有山、有树、有水、有日、有人、有烟,所有的一切共同组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鏊《震泽长语》)。

整首从柴门来写,站在柴门口,远远的看见秋天的河水,近处是渡头、村庄及炊烟,由远景写到近景,表现出布局的美,正如陆时雍《唐诗镜》中所评:“三四句意志犹夷。

五六句佳在布景,不在属词”。

诗中,有“渡头”,有“墟里”;有“落日”有“孤烟”,而且相映成趣。

后唐画家李成说过:“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

然后穿凿,摆布高低。

”(《山水诀》)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景物是主人公的陪衬物,主次分明,高低起伏,布局显得十分恰当,这种布局在《新晴野望》中也有表现:“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诗中先写雨过天晴,能看见很远的景物:渡头、溪口,由远而近,田野出现在眼前,由模糊的渡头转为清晰的田中的一片水田,接着写到“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一近一远,一低一高,有着极强的空间层次感。

再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终南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绘画构图的手法。

绘画中,还存在视角的变换,由不同的视角观看同一物体,将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宗白华所说:“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的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物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⑷因此,在一幅画中,对同一景物,既可以从下仰视,也可由上俯视,从而形成“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

王维的诗中,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太乙峰是终南山主峰。

诗人从主峰着笔,总揽全山,写出了终南山雄伟磅礴的气势。

前几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浑,末二句撇开山写人,更反衬出山之嵩峻,正象山水画里常用人身与山势构成对比一样。

这是一部最美的终南山风景片,远景、近景、全景、特写,画面十分丰富。

最后两句,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一问一答的唱和声,使画面中有音乐,有动感。

这首诗第一﹑二句描写终南山的高远广阔,“‘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这是整个终南山的全景。

先从山外看,仿佛连着海和天,进入山中细看,山中云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与从外面看迥然不同,就如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二者都是一样的意思。

整首诗描写终南山,采取视角的变换来最终定型,将山外远望,山中近看,二者结合在一起,共同展现了终南山的景观,这种描写,在《过香积寺》一诗中也有体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先写外观,再转入内部“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样从多角度共同描写了香积寺的景色,留下了绘画中“散点透视”的痕迹。

其次,色彩鲜明,光和影的搭配和谐。

绘画中,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渲染出绚丽的景物,再现自然的美丽。

诗歌创作中,也同样有色彩的出现。

作为一位画家兼诗人,王维善于捕捉山水景物中的色彩,并将这些色彩调和,使它们共同呈现在同一首诗、同一幅画中,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具有鲜明色彩的风景画,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青色的溪水,白色的石头,火红的叶子。

一青,二白,三红,三种对比鲜明的色彩跃然纸上,共同构成了一幅山中美景图。

在这幅图中,背景是翠绿的色彩,这绿色浓得似乎能将人的衣服弄湿,在这浓绿中点缀几点白,再渲染几点红,顿时整个画面扑面而来,不愧为苏轼所评“诗中有画”。

像这种颜色的搭配,在王维的许多山水诗中都有体现,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这些诗句中,有白绿的搭配,有白绿黄的搭配,也有绿粉红的搭配……使整个画面显得色彩鲜明,富有层次,栩栩如生。

一幅好的绘画,不仅有色彩的搭配,而且还应注意表现光与影对画面的影响。

王维的诗中,也有明与暗,光与影的差别,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山林的幽静,何以见得?山林非常深,很难见到阳光,显得阴冷黑暗,突然,一缕阳光照到青苔上,青苔的“绿”跃然纸上,阳光与密林形成鲜明对比:一暗一亮。

深林的暗衬托出这缕阳光的明亮,而阳光的明亮也显现出青苔的绿、树木的绿。

整幅画作中,光与影达到了和谐统一的境界。

对于绘画来说,不同的光影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而光线的强和弱,又使景物的颜色或深或浅,变化不一,同一幅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中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诗人王维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光与影的搭配:“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或是日光,或是月影,或是灯火,不同的光线,但却共同构成了光与影的统一,呈现出画面的明暗感。

第三,动静结合,共同描摹于画面上。

一般来说,绘画较多描绘静态的物体,而诗歌则更多书写动态的景物,但王维的山水诗打破了这一界限,在他的山水诗中,表现静态的尤为多,即便其中有声响、有动态,也是为了追求静,达到“以动衬静”“以声润色”的目的。

如《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句,钟惺云说:“竹喧,莲动,细极,静极”(《唐诗归》卷九)。

全诗以“空山”开头,描写了山林的空旷寂静:山中刚刚下过雨,而且没有一个人,渲染出诗作的氛围——静。

“竹喧”二字,在无声中加入有声,寂静的山林中听到竹子在喧哗,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正因为山静,所以能够听到竹喧,用声音之响衬托出山林的寂静,这和“花落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屈复云《唐诗成法》卷二)是同样的效果。

《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有人的出现,但却听到了人的说话声,而且那声音是从远处传来的,它的到来并没有影响到山林的寂静,相反却让山林更静了,就如同《青溪》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王维诗中,不仅有以声衬静,而且也有以动衬静的句子,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晚的山林,万籁俱静,连细微的桂花飘落这一状态都能被人察觉,可见周围的一切是何等的寂静。

正在此时,月亮升起,皎洁的月光竟惊动了山鸟,在寂静的山谷中鸣叫。

在这首诗中,“桂花落”与“月亮出”,都是极其细微的动作,但在此却被作家人为的夸大了,目的是以这夸大的局部的“动”来反衬整个山林的“静”。

再如《酬张少府》中:“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也是以动衬静的句子。

由此可见,王维的山水诗是一幅幅寂静清幽的优美图画,其中即使有动态,有声音,最终也是为达到静的目的服务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山水诗的确达到了“诗画一体”的境界,诗与画融二为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