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突破地理教学中难点

如何突破地理教学中难点

如何突破地理教学中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

化解难点、解除疑惑,是教学过程顺畅有效的重要保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难点也多种多样。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地理教学难点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等三类。

一、理解性难点及其化解
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化解教法有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

比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联系生活。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例如,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海洋与陆地的物理性质,联系夏季地面温度和池塘里的温度差异等。

(3)形象比喻。

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

例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基础。

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

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知识积累,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加强横向联系。

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

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表示东西经、南北纬的英文单词east、west、south和north的首字母,则这一知识点不再会是学生记忆的难点。

(2)编歌诀。

地理歌诀概括性强、趣味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

黄河干流流经省区(顺流而下)歌诀:“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过后入豫鲁”;长流干流流经省区(顺源而上)歌诀:“沪苏皖赣湘鄂渝,川云藏青至源地”。

(4)构建知识结构。

理清各个知识点间的从属关系,把同类或相关知识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记忆而提高记忆效果。

如,知识树
三、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

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
际问题等方面。

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中国的铁路线首先找初步了解主要铁路线和铁路枢纽,再动手去画,了解大致分布状况,最后通过活动到生活中去应用,达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目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

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
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

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