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1)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塞:阻塞B.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没有C.三月而反报曰反:反映D.伯乐喟然太息日喟:叹气(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君之力/可告以良马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C.而山不加增/濯清涟而不妖D.其如土石何/见其所见(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4)【甲】文“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通过夸娥氏二子负山突出愚公_____________精神的可贵;【乙】文“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通过伯乐的话语点出九方皋相马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___描写。

(5)【甲】【乙】两篇文章分别讲了什么道理?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无助的境地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部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引领(2)下列句子中,画线“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

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昔者春申君①尝读书于此,因以名。

其山下有竹林,特产方竹。

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

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

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

隆冬雨雪,云气郁然②,雪色江芦,千里一白。

一年之内,致各不同。

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

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选自费伯雄《游黄山记》)【注】①春申君: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

②郁然:高大的样子。

(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何C.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鼓作气,再而衰D.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下列句中画线的“而”与“而春申之不幸也”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B.泉香而酒洌C.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5)从两文相关的论述看,【甲】文中的桃花源中的人“乃不知有汉”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父老为何不知春申君?你觉得他们能这样的生活是幸还是不幸?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

斫①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②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③,若垤垤④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⑤为类。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①斫(zhuó):砍伐。

②衽席:坐垫、席子。

③岈(xiā)然:高山深邃的样子。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

④垤(dié):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

⑤培塿(lǒu):小土堆。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卷石底以出卷:翻卷B.以其境过清清:凄清C.缘染溪缘:沿着D.故为之文以志志:表明志向(2)下列句子中,画线“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莫得其涯A.而形貌昳丽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C.而伯乐不常有D.学而时习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

B.【甲】文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在对景物描绘中渗透着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态。

C.【乙】文作者是因为坐在法华寺西亭,仰视西山,觉得西山奇特,于是才前往西山游玩。

D.【乙】文作者登上山顶,感慨大自然的悠久无尽期,而人的生命却有限而短暂。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城下密密植桃柳,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萦带之。

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

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率百年以上物也。

四明①缙绅,田宅及②其子,因亭及其身。

平泉木石,多暮楚朝秦③,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如传舍衙署焉。

(选自张岱《日月湖》)【注】①四明:浙江宁波府的别称。

②及:推及,留给。

③暮楚朝秦:这里指经常变换建筑风格。

(1)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乐:以……乐B.城下密密植桃柳植:种植C.台榭倾圮圮:倒塌D.故园亭亦聊且为之故:原来的(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似与游者相乐/石上凌霄藤有斗大者B.不可知其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而松石苍老/溪深而鱼肥D.故园亭亦聊且为之/忘路之远近(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

(4)两文都是游记,【甲】文作者游小石潭,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寂静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文作者游日月湖,写出了日月湖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甲】【乙】两文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