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题模板6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型

答题模板6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型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 技术措施
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9
(续表)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 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等
图M6-1
3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答案]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 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 向西扩展的趋势。 [解析] 主要考查概括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图示,着重描述清楚大熊 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即可。
RJ
1
答题模板6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型
2
典例呈现 [2016·全国卷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 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 天然林。图M6-1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图M6-2
11
(1)分析使该区域“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 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等。 [解析]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该区域“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是因为该区域 出现了土地荒漠化现象。从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产生荒漠化的原因。
12
(2)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答案] 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对策: 改善灌溉方式,形成良好的排灌系统;改良农业技术;种植牧草、绿肥;等等。 [解析] 干旱地区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易造成土壤盐渍化。解决的措施主要是合理灌溉和采用农 业生物技术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8
2.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 工程措施 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修建水库,建立分洪区,蓄清排
浑,加固堤坝,等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 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加强城市规划或发展旅游,等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 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等
10
应用提升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建成于明朝。旧时,古城护城河环绕,河宽水深, 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千米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 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古城人口也从13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 材料二 永泰古城示意图(图M6-2)。
13
(3)该区域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
[答案] 土地荒漠化。解决方法: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生态移民;营造防护 林,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解析] 针对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4
4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答案] 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 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 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解析] 主要考查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可以从 植被破坏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问题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水土流失 荒漠化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砂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
自然原因 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
5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 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主要考查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途径可以从合理规划道路、交 通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植被破坏等方面回答。
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7
(续表)
问题
思考方向
常用术语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等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