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金融的本源性要素
第二章货币制度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一、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观点:利率i决定于储蓄S和投资I。
S>I时i下降。
S<I是i上升。
S=I均衡。
费雪效应: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储蓄减少,投
资增加,利率上升。
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储蓄
自己,投资减少,利率下降。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因素决定
利率。
货币供给M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独立于利率变
动。
货币需求L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以货币存
款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其动机为交易动机、预
防动机、投机动机)。
其中投机动机形成的投机
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投资者预期:未来利
率上涨、债券价格下跌,抛售债券,持有货币,
货币需求上升。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
投资者预期:未来利率上涨,无人购买债券。
投机需求达到无穷大。
无论货币供应量多少,利率锁定。
可用来解释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隐含假设:货币供求达到均衡时,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三)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提供了可贷资金理论:利率:取得借款权或可贷资金使用权而支付的价格。
市场利率由可贷资金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
可贷资金市场的供求双方
供给来源需求来源
个人储蓄
商业储蓄
政府预算盈余货币供给的增加国外对国内的贷款
家庭用款
企业投资
政府预算赤字国外向国内的借款
市场的两方面
借款人:负债消费方或债券发行人。
超前消费他们当年的收入或手持资金的那部分而融资。
可贷资金供给者:试图购买金融债
权而获取收益。
第五章外汇与汇率
第六章金融市场
第三节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金融市场。
基本功能为实现并优化投资消费的跨时期
第九章货币需求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
第十一章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含义
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
的规律。
供求相等。
M S=M d
货币均衡
与社会总
供求平衡
社会总供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合称。
社会总供求平衡:货币均衡、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总体均衡、动态的均衡。
1.商品的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3.货币供给形成对商品的需求。
4.商品的需求必须与商品的供给保持平衡。
●因此,保持货币均衡,需要央行控制货币
供给,与客观的货币需求保持相互适应,
宏观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货币失衡含义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的现象。
M S<M d M S>M d
表层次原
因分析
1.供小于求
经济发展,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
货币均衡是,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
2.共大于求
国民收入的超分配。
价值形态的分配超过了使用价值形态的分配。
深层次原
因分析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矛盾。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3.国际收支的影响。
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当供大于求时:
●供应型调节:从压缩货币供应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减少现金持有量,
增加财政金库存款。
现实购买力转化为潜在购买力。
●需求型调节:从增加货币需要量。
银行外推行。
提高商品零售价来增加。
●混合型调节
●逆向型调节:增加货币供给,从而促成货币供需在新的起点均衡。
提供追加贷
款促进生产力发展,通过商品供给量增加来消化过多供给的货币。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第十三章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