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长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
”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
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记得一次交流会上,有个老师就讲起了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反思记录本,只要有想到的内容,及时写在上面,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内容或是一点想法,然后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便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这就是一种坚持吧。
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积极的态度吧。
自古以来,关于“坚持”的名言有许多许多,譬如比阿斯说:“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
”又譬如《论语》中那句“欲速则不达。
”人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着坚持,可见它是多么的金贵。
从事教育工作三年来,我就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到底。
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而且个性都比较强,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刚开始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却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是阶级敌人,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更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
面对本学科的特点,要认真思考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教学要有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有效果,关键在学生参与!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的知识,开拓视野,关注身边事,国家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识讲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领自己不断超越。
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本人对教学反思的理解,是教师借助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与解决教学目的、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合理性,使自己不断完善并形成为具有自己独到教育方法的一种方式。
我们应该追寻现在的教育准则,让学生慢慢领会这几个阶段经历、体验、合作、探究,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讲,而是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自己教课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是喜爱的,而且是投入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获得获得良好的数学发展。
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的改变,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所谓中学阶段生物课,讲的是现实中的动植物的发展史等,循序渐进形成生物概念。
课程的安排的大多是动物、植物的行为研究等等,浅显易懂,也是现代学生最感兴趣的。
所以我们要一改原来的作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己理解,大家一起探讨,更深的理解概念,以便更好的进步。
个人认为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所谓教学前反思就是要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等。
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
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最后,教学过程方面,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等等。
最后,我认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意味着也在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地完成计划、检查、评价、反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故此我们的课才算成功。
我的教学故事天气渐渐凉爽了起来,仿佛才进入夏季,还没来得及回味,季节就牵着我们的手迈入了秋天。
秋日没有夏的焦躁炎热,没有冬的冰冻严寒,有的是一份少有的平静与凉爽。
似乎对于许多人来说,秋才是新的开始,当然,我也不例外。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来光华学校已四月有余。
夏的燥热让人来不及多想自己学到了什么,只有这时,秋高气爽,心情平静,才得以慢慢回味与反思:在光华学校担任英语教师才不过半个多月的光景,但似乎就在这十几天,就在与四(1)学生不断的接触与沟通中,让我学到很多,学到很多在大学课堂中从未呈现的知识与教学技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以前对这句话没太多考虑,现在呢,突然意识到,不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作为任何科目的老师,第一原则是你要“身正为范”。
学生以你为“范”,你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展现的所有的东西,学生都有可能去学习甚至于效仿。
拿女老师来说,如果课上穿金带银,打扮的花枝招展,那她的学生会怎样?因此,老师们要管好自己的嘴、手,注意自己的形象,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学高为师”。
很多刚毕业的新老师,当然包括我在内,刚踏进教坛之门可能会很“不屑一顾”的认为自己教小学或初中就是小菜一碟。
但真正自己实践后,备课、听课、上课、处理后进生问题等等,才发现大学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只是你微薄的资本。
真正的上课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具、教学方法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构思。
因此,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风格、课堂组织能力、班级应急事件处理方式,都是我们学习的资源。
“学高为师”,课前精心备课,课中良好地驾驭课堂,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优点发扬,缺点改进。
这才是我们“高”的基础。
我们求“高”,就需不断学习,学习中进步着,进步中快乐着!最后,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说“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课前再怎样备课,再怎样构思,当然这些都是必须的,但总得要考虑学生。
像我所带的四(1)班,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高天济(英语成绩优秀)”,一点就明,总有那么几个让你“伤筋动骨”,总会有让你准备好的内容在班里上不出好的效果的尴尬——举手寥寥无几,任凭你唱独角戏。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一点,备课时不要不切实际的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要切实考虑你学生的实际状况。
比如说教10-100,可以通过接龙游戏习得,不必非得死记硬背。
另外,设计的活动和问题要能普及大部分,每个学生能有相等的机会参与和回答,以防“这边风景独好!”今天天气凉爽干净,心情好很多,我的学生有喜有忧,月考他们的英语成绩“南北差距”,我对自己说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的反思课余时间,我在一本妇女杂志上看到由词写作文的内容,此信息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第52页,细细地读了作文要求。
我想,这个作文训练多新颖呀!比现在我们语文课本上的习作训练强多了,看到一个个小作者的习作内容,我按奈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我的学生会写吗?这是过去从来没接触的作文练习。
今天正巧是作文课,何不让学生试一试呢?上课了,我拿着这本书走进教室,我把这些词抄在黑板上。
A:月色静悄悄雨照片拥抱家乡难忘回忆B:微笑冷解脱疼痛洁白晕眩露珠光明c: 丁东冷清清明晃晃咔嚓咣当街酸溜溜爸爸我先让学生猜猜要做什么,同学们好奇心极强,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有的说:“用这些词说一句话。
”有的说:“用这些词讲一个故事。
”……同学们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
有的同学焦急地说:“老师,你就告诉我们吧!”我见时机已成熟,便对同学们说:”你们想不想用这些词写一篇文章呢?“同学们听后,面面相觑,有的呀了一声。
我说:“怎么啦,有问题?”我把写作要求告诉同学们,同学们心里有了底,有的跃跃欲试,我说;“给你5分钟时间的构思,选择好事例,展开丰富的想象,体裁不限,看谁的构思新颖,奇妙。
我还要和同学进行比赛。
“同学们听了,非常高兴。
比赛开始了,只见同学们拿起笔,一会双眉紧索,一会眉开眼笑,胜券在握,我也抓紧时间开始写,由于平时都是学生写,我批改,好长时间没写,钢笔好像不听使唤,我稳定好情绪,思路慢慢打开,材料在脑海中应允而生,行云流水。
仅用了十分钟时间,《难忘的一次春游》已经完成,仔细读一读,觉得很满意,再看看同学们,有的已经写完,有的即将完成。
稍等片刻,同学们的佳作已经完成。
我率先读我的作品,同学们听后,不由自主地为我鼓掌,接着是同学读自己的作品,师生听后,也为他鼓起了掌。
我听了同学们的作品,构思新奇,语句通顺,叙事完整,语言优美等,令我大吃一惊,我也为同学们喝彩。
就这样,一节作文课在轻松自在中完成啦,我和同学们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我想:只要让学生放开写,写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反思许多散文大家都擅长这种文体,比较有名的作家就有刘基、宋濂、公安派袁氏三兄弟、唐宋派的归有光、桐城派诸君等等。
到了近代,随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散文体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随笔选材广泛,形式自由,是随时反映见闻感受的一种文体。
教育随笔就是用随笔的形式,反映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感受、体会,或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的教育应用文书。
教育随笔形式自由,它有时像小品文或杂文,有时又像日记或杂记,在教育实践中主要有这样一些样式:教学笔记、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学札记、教育教学随感录、备课笔记等等,这些都属于教育随笔的范畴。
我们今天提倡的是教师写教育教学随感录。
一、教育随笔有如下特点:1.短小精悍。
它一般篇幅不长,多则千字左右,少则百十来字。
它不用经过缜密的构思后再动笔,而是像写日记一样,兴之所至,一挥而就,把教育实践中最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铺展成文。
比如有个教师在备课时查看资料,对“历”与“‘厉”的区别颇有感受,就写了一篇百十来字的短文《“历”与“厉”辨》发表在教学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