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资料讲解

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资料讲解

xxxxxxxxx十通道多功能食品安全检测仪检测项目知识&检测仪简介x目录➢农药的基础知识概述 (3)➢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限量标准及标准 (4)➢甲醛危害及限量标准 (5)➢吊白块危害及限量标准 (5)➢二氧化硫危害及限量标准 (5)➢过氧化氢(双氧水)危害及限量标准 (7)➢硝酸盐危害及限量标准 (7)➢亚硝酸盐危害及限量标准 (8)➢重金属铅危害及限量标准 (9)➢酒中甲醇危害及限量标准 (9)➢硼砂危害及限量标准 (11)➢食用油中过氧化值危害及限量标准 (11)➢过氧化苯甲酰危害及限量标准 (12)➢多功能仪器概述 (13)➢检测项目 (13)➢仪器工作条件 (13)➢仪器图片展示 (14)➢仪器技术参数 (14)➢仪器功能特点 (14)➢成功案例 (15)➢仪器配置清单 (16)➢仪器辅助设备清单 (17)➢产品报价 (18)➢服务承诺 (19)➢联系我们 (19)➢农药基础知识概述1、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虫、草及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农药使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其含量以mg/kg( ppm )表示。

3、农药分类按来源分类:矿物源农药、化学合成农药、生物源农药。

按化合物类型分类:无机化合物、有机合成化合物、天然有机物、抗生素、生物农药。

其中有机合成化合物又分为:有机氯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杂环类化合物等。

按作用方式分类:胃毒性农药(敌百虫、敌敌畏、甲胺磷、马拉硫磷)触杀性农药(对硫磷、敌敌畏、甲胺磷、马拉硫磷);内吸性农药(乐果、甲胺磷、氧乐果、久效磷);薰蒸性农药(溴甲烷、磷化铝、敌敌畏);特异性农药(乙烯利、赤霉素、灭幼脲)。

按主要防治对象分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4、酶抑制率法。

酶抑制法指根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计算待测样品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率,定性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及其存在总量的一种快速初筛方法。

当检测出的抑制率小于或等于50%时属于阴性(总量不超标),当检测出的抑制率大于50%时属于阳性(总量超标)。

➢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限量标准及标准1、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无公害蔬菜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应符合下表规定,其中未列项目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有关规定执行:2、定性分析目前已被列为国家推荐标准(GB/T 5009.199-2003)的酶抑制率法由于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已成为对果蔬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进行现场快速定性初筛检测的主流技术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由于酶抑制率法是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综合含量检测,真实的检出限是非常低的。

➢甲醛危害及限量标准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进癌变作用。

大量文献记载,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等方面。

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达到0.06—0.07mg/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达到0.1mg/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mg/m3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到0.6mg/m3,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进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m3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引起鼻咽癌、结肠脑瘤、细胞核基因突变、抑制DNA损伤修复、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甚至可以引起白血病。

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孕妇和老年人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

农业部标准甲醛限量为《20mg/kg(NY5172-2002)➢吊白块危害及限量标准吊白块又称雕白粉,化学名称为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为半透明白色结晶或小块,易溶于水。

高温下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有漂白作用。

遇酸即分解,120℃下分解产生甲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吊白块水溶液在60℃以上就开始分解出有害物质。

甲醛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肺水肿,肝、肾充血及血管周围水肿。

并有弱的麻醉作用。

食用了用吊白块漂白过的白糖、单晶冰糖、粉丝、米线(粉)、面粉、腐竹等所致。

吊白块进入人体后,对细胞有原浆毒作用,可能对机体的某些酶系统有损害,从而造成中毒者肺、肝、肾系统的损害。

中毒以呼吸系统及消化道损伤为主要特征。

人经口摄入纯吊白块10g就会中毒致死,吊白块也是致癌物质之一。

(1)GB 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吊白块未被列入食品添加剂范围,即禁止使用。

(2)卫生部文件:《关于禁止在食品中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不得在食品中加入吊白块。

(3)国家国质检[2002]183号文件:禁止在食品中使用次硫酸氢钠甲醛(吊白块)产品。

➢二氧化硫危害及限量标准二氧化硫类物质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二氧化硫进入体内后生成亚硫酸盐,并由组织细胞中的亚硫酸氧化酶将其氧化为硫酸盐,通过正常解毒后最终由尿排出体外,因此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机体可以认为是安全无害的。

其毒性主要表现为经职业接触所引起的急慢性危害。

急性中毒可引起眼、鼻、黏膜刺激症状,严重时产生喉头痉挛、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窒息、昏迷甚至死亡。

人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嗅觉阈为0.03mg/L,刺激阈为0.01mg/L,0.03mg/L只能耐受1分钟。

➢双氧水危害及限量标准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分子式H2O2,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工业用双氧水是广泛用于造纸业、纺织业的一种强氧化剂,在医院也用作杀菌消毒剂清洗伤口,添加入食品中可分解放出氧,起漂白、防腐和除臭等作用。

双氧水添加入食品中可分解放出氧,起漂白、防腐和除臭等作用。

少数食品加工单位将发霉水产干品经浸泡双氧水处理漂白重新出售;少数违法的肉类加工单位为消除非正常死亡鸡鸭或猪表面的发黑、淤血和霉斑,将这些原料浸泡高浓度双氧水漂白,再添加人工色素或亚硝酸盐发色出售。

据日本厚生省报告,过氧化氢具有致癌性,特别是消化道癌症,并规定不得在食品中有残留,另外过氧化氢还可通过与食品中的淀粉形成环氧化物而导致癌性,特别是消化道癌症。

而工业双氧水含有砷、重金属元素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更是严重危害食用者的健康。

FAO和WHO根据其毒性试验报告规定,过氧化氢仅限于牛奶防腐的紧急措施之用。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亦规定只可在牛奶中限量使用,且仅限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中规定:双氧水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只能用于鲜牛乳和豆腐干中;《农业部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规定:双氧水只能用于内蒙古和黑龙江的鲜牛乳中;双氧水在袋装豆腐干中不得有残留;双氧水在其他食品中使用必须经过卫生部严格的审批。

➢硝酸盐危害及限量标准食品中的硝酸盐,一是来源于自然界,如某些蔬菜中常含有较多硝酸盐;一是由于食品加工的需要,加入适量的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作为某些食品的发色剂。

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大,但它在细菌的作用下可被还原成亚硝酸盐,直接使人畜中毒缺氧,引起正铁血红蛋白症,还能与胃肠道中的次级胺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诱发消化系统癌变。

蔬菜,尤其是叶菜类易富集硝酸盐,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81.2%来自蔬菜。

近年来,由于不合理施肥等原因,叶菜类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

因此,加强对我国蔬菜,特别是叶菜类硝酸盐含量的监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注:硝酸盐国标限量标准见第8页●果蔬中硝酸盐国标限量标准(GB18406.1-2001)为:瓜果类《600 mg/kg;根茎类《1200 mg/kg;页菜类《3000 mg/kg)➢亚硝酸盐危害及限量标准亚硝酸盐主要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味微咸,易溶于水。

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

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

现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超标问题,并颁布了限量标准。

人在食入0.3~0.5g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是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的重要工作。

➢铅危害及限量标准食用含铅食品,如皮蛋、爆米花、铅质焊锡罐头食品、水果皮;食用含铅药物;使用不合格的彩釉餐具,当遇酸性食物时,质量差的产品就会有过量的铅、镉溶出到食物中。

人如果长期食用铅、镉含量过高的产品盛装的食物,就会造成铅在血液中沉积。

铅化合物的毒性取决于铅化合物在体内的溶解性,硫化铅毒性小,醋酸铅毒性大。

成人服2~3g引起中毒,50g致死。

铅中毒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终生性的伤害上。

症状:首先是局部的刺激现象,口腔、咽喉干燥,发热、疼痛、大量流涎、口腔粘膜变白;随之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呈白色奶块状,有时还有血性呕吐物;腹绞痛,脸色苍白,大量出冷汗甚至休克。

大便秘结,即有大便也多呈黑色。

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还引起腿部肌肉疼痛,痉挛;铅能破坏红血球引起贫血。

根据国标GB14935-1994《食品中铅限量卫生标准》规定:蔬菜、水果铅残留小于等于0.2mg/kg;皮蛋铅残留小于等于0.5mg/kg(传统工艺小于等于0.2mg/kg);糕点类食品铅残留小于等于0.2mg/kg注:限量标准见第10页➢酒中微量甲醇危害及限量标准酒中微量甲醇可引起人体慢性损害,高剂量时可引起人体急性中毒。

我国发生的多次酒类中毒,都是因为饮用了含有高剂量甲醇的工业酒精配制的酒或是饮用了直接用甲醇配制的酒而引起。

甲醇中毒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7~8ml即可引起失明,30~100ml可至死亡。

我国发生的多次大范围酒类中毒,酒中甲醇含量在2.4~41.1g/100ml。

国家卫生部2004年第5号公告中指出:“摄入甲醇5~10ml可引起中毒,30ml可致死。

”如果按某一酒样甲醇含量5%计算,一次饮入100ml(约二两酒),即可引起人体急性中毒。

为此,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以粮食为原料的蒸馏酒或酒精勾兑的白酒中甲醇含量应≤0.04g/100ml;以薯干及代用品为原料的蒸馏酒中甲醇含量应≤0.12g/100ml。

国家标准规定,以谷类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04g/100ml(折成酒度为60度计,下同),以薯干及代用品为原料的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12g/100ml。

根据国标NY/T1047-2006规定食品中铅含量的限量标准➢硼砂危害及限量标准硼砂(Na2B4O7·10H2O)早期曾用作食品的防腐剂和膨松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