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方文明通选课期末笔试标准答案课号:03530180授课教师:拱玉书考试时间:2010年12月29日论述题1.简述陶筹论的内容,并谈谈您对陶筹论的评价。
(20)陶筹论的提出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史蔓特·白瑟拉《Before Writing》(1992)主要内容:陶筹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前8000简单陶筹——前4000复杂陶筹——没有印纹的封球——有印纹的封球——脱离了空心球体的形状过渡到实心泥版形状——芦苇笔取代陶筹——三维的陶筹演变为二维文字评价:陶筹论完全超越了同态衍生的传统观点,在文字学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第一次向人们表明,书写可以由另一种完全不同形态的记事方法孕育而生。
局限:陶筹分布广,功能也不局限在计数上;文字与陶筹的可比数量太少,仅几十个;论证所使用的陶筹是来自不同的遗址,目前没有在同一个遗址找到所有的环节;最大的缺陷:它将文字起源这个复杂的过程过于简单化了。
2.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简述古波斯人就政体发表的精彩论述,同时谈谈您对相关问题的观点。
(20)背景:波斯王冈比西斯死后,高墨达使用诡计窃取权力。
大流士等七位波斯贵族消灭米底僧侣高墨达后,集会商讨今后国家所应采取的制度,就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三种政体的优劣做了讨论。
内容:欧塔涅斯主张民主制。
他认为:阻止独裁,特权滋生骄傲和嫉妒。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事情必须交给人民裁决。
美伽巴佐斯主张贵族制。
他认为,民众愚蠢且无礼,不可盲目赋予民众权力;而独裁者残暴。
因而,应将政权交给一批优秀的,有道德的人来共同管理国家。
大流士主张君主制。
他驳斥了前两位的观点:若是贵族制,其中的每个人都想成为领导,从而产生敌我之争,产生派系,导致流血事件,而流血事件的结果是独裁统治;民众在处理公共事务中出现分歧,那些不法之徒因利害关系而团结起来,直到某人因民众的利益而奋起,成了人民的偶像,也就成了独裁的君主。
三方的争论以大流士胜利而告终。
评价:这一会谈的真实性历来受人怀疑,有可能是希罗多德借波斯人之口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学可以谈自己不同的想法,无固定答案。
3.简述楔文文学中的洪水故事,谈谈楔文洪水故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0)楔文文学中的洪水故事:苏美尔语版的主人公:吉乌苏德拉,文献:尼普尔的泥版文献,残缺严重;阿卡德语版本的主人公:乌特纳皮施提(《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第11块泥版);另有《阿特拉哈西斯神话》中主人公:阿特拉哈西斯。
内容为人类的吵闹令诸神厌恶,在以息托梦给主人公,令其造船,携带家人、工匠、种子、动物及其他财产。
从而使其一家人免遭洪水之灾,保存了人类的种子。
洪水过后,主人公在山上为神献祭,神赐予他永生。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可以谈楔文洪水故事对希伯来《圣经》;古希腊神话等的影响。
名词解释1.塔庙(ziqqurat/zikkurat)(3)苏美尔文明的三大标志之一,由苏美尔人独创,并在苏美尔人以及后来的巴比伦人—亚述人的宗教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塔庙在两河流域人们的心中是连接天地的纽带,是虔诚的信徒与神交往的渠道。
它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宏伟的建筑。
乌尔塔庙是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塔庙。
苏美尔的塔庙也传到了埃兰(乔加—赞比尔塔庙)2.苏美尔王表(Sumerian King List) (3)它是现代学者给予的名称,若依古例,按照王表的第一句话为“当王权自天而降”。
大约创作于乌图赫加尔统治时期。
王表记录了洪水前后直到伊辛王朝时期,王权在各个城邦转移的过程。
它向后人展现了早王朝时期城邦林立的格局。
王表的史料价值很高,特别是在重构两河流域早期年代年方面意义重大。
3.乌鲁卡基纳(Urukagina) (3)(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400—2300年间)拉格什第一王朝最后一位王。
在上任初年,他颁布了著名的改革铭文,被誉为人类最早的社会改革家。
但结合吉尔苏“夫人庄园”的经济档案,很难发现改革实施的痕迹。
因而可以推测,其改革铭文和许多其他的国王颁布的铭文一样是向神报告其公正统治的例行公事。
4.亚述巴尼拔(Assurbanipal) (3)新亚述国王,前669~627年在位。
在他统治时期,亚述的军国主义达到了崩溃前的巅峰。
他文武兼备,曾多次进行远征,他是阿萨尔哈东之次子。
他是古代少有的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统治者,在尼尼微建立了图书馆,收集泥版文献约2.5万块。
为后人了解亚述帝国乃至整个亚述—巴比伦文明提供了钥匙。
5.空中花园(The Hanging Garden) (3)一度被认为是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在巴比伦城患思乡病的米底王妃所建,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然而,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了质疑,牛津大学亚述学家Dalley在《伊拉克》杂志上撰文,认为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而在尼尼微。
其创建者不是尼布甲尼撒,而是亚述王辛那赫里布。
6.居鲁士圆柱铭文(The Cyrus Cylinder) (3)发现于1879年,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文物。
铭文表面破损严重。
用阿卡德语记录前6中涉及到宗教宽容政策。
因为,该文献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人权宪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块马骨化石铭文,内容与居鲁士圆柱铭文中的某些内容一致。
马骨的真伪问题一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7.乌鲁克石膏瓶(Uruk Alabaster Vase) (3)属捷姆迭特那色时期,出土于乌鲁克的伊南娜神庙,瓶身高91cm,年代约属前3200-3000年。
现藏于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瓶体分为三个雕刻带:最下层为芦苇和家畜,中间为裸体的奉献者,最上层为女神伊南娜的祭司接受奉献品。
它是反映社会等级的一份重要材料。
8.阿拉塔(Aratta) (2)多次出现在苏美尔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古代地名。
如在《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卢伽尔班达与安祖鸟》、《舒尔吉赞美诗》、《吉尔伽美什与胡瓦瓦》、《尼萨巴赞美诗》等文学作品中。
其遗址不详。
该地被描述为:盛产金银、天青石等珍贵石料,去往阿拉塔的路途遥远且艰辛。
其保护神为伊南娜。
9.克莱默(S.N.Kramer) (3)美国著名亚述学家(1897/9/28—1990/10/26),苏美尔语和苏美尔文学专家。
代表作:History Begins at Sumer: Thirty-Nine “Firsts” in Recorded Histroy (1956)、The Sumerian: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Character (1963)、Sumerian Mythology:Study of Spiritual and Literary Achievement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B.C、Inanna:Queen of Heaven and Earth。
他对亚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
10.贝洛索斯(Berossos) (3)巴比伦贝尔·马都克神庙的祭司,生活年代(大约前350~340年)用希腊语著有三卷本的《巴比伦尼亚志》,作品没有保留下来,只是散见于几位后世作家的描述。
西方古典时代对古代东方文明的认识在贝洛索斯那里达到了高峰,直到亚述学和西亚考古学确立之前,贝洛索斯是西方人了解古代西亚历史的重要资料。
11.司米底斯(Smerdis) (2)他是居鲁士之子,冈比西斯二世之弟。
Smerdis为希腊语,其古波斯语名字为Bardiya。
可能死于前522年,死因不详。
不同的文献中对他的记述略有不同,从而导致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关于他的描述大致有两种:一、他在前522年统治了阿黑门尼德王朝几个月;二、他被其兄暗杀,僧侣高墨达以他的名义统治波斯几个月的时间。
12.萨尔贡(Sargon) (2)这一名字是希伯来语形式,其阿卡德语为sharru-kin“真王”,在两河的历史中曾出现过两位名为萨尔贡的君王。
萨尔贡(I)是阿卡德帝国的开拓者,打败了由卢伽尔扎吉西领导的苏美尔城邦联军,结束了苏美尔城邦分立的格局,统一了整个巴比伦尼亚。
出身不详,其人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视为君主的典范。
萨尔贡(II)新亚述时期国王,在位年代:前721—705年。
统治时期不断对外扩张,如进军巴勒斯坦,攻占撒玛利亚,远征乌拉尔图,进军巴比伦等,亚述版图空前拓展。
统治时期迁都,为自己建萨尔贡堡。
13.赠地文书(Kudurrus) (2)原义为划分田界的界碑,是田界的标志。
凯喜特人入主巴比伦尼亚后,这种界碑成为王对其臣民颁赐土地的凭证。
碑面:上图下文;或一面为图,一面为文。
利用神的名义保护财产。
它的出现,说明了凯喜特人由部落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土地由公有向私有的过渡。
14.陶筹(tokens) (2)阿卡德语:abnātu, 英文:tokens, calculi。
是呈几何形状,亦或呈动物,器具等形状的小型陶制物,用以计数,使用遍及整个西亚地区。
最早见于前8000年前后,作为计数器,沿用5000年未曾间断。
陶筹对与抽象计算的发明有重要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陶筹与楔形文字的发明有重要关系。
美国学者史蔓特·白瑟拉教授在其两卷本的Before Writing提出了陶筹论,被视为重大研究成果。
15.乌尔王陵(Royal Cemeteries of Ur)(2)1922-1926年间,由英国考古学家列奥纳德·吴雷率领英美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
年代:早王朝后期(约前2600—2500年)王陵坟墓的主人,除三个外,多不可考证。
在其中的“巨陵”中发现了迄今最大的人殉墓葬,殉葬人数为74人。
另外,随葬的金器、银器、宝石都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镶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