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画概论-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动画概论-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动画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本课程是多媒体艺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本课程力求对动画艺术学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立体的梳理,培养学生清晰的动画理论思维,并将这种思维本能地应用到动画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毕业后可从事动画制作、多媒体艺术等工作,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铺垫。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画理论的基础知识,并得到必要的实践思维训练。

为学生以后从动画制作、多媒体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动画概论课程是理论性很强且指导实际应用的重要专业课,和多媒体其他课程有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二、职业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清晰的动画理论,并将这种思维运用到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中。

(1)掌握动画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
(2)了解各种类型动画的制作方式;
(3)具有制作动画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在语言教学中体现动画理论的培养,引导讲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组织课程内
容,并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分析以技能目标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途径,采取学习与讨论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的思考。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64 学时(理论学时:56 实训学时:8)
四、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要求学生建立完整、科学的动画理论系统。

2 可以掌握制作动画的方式
3 将动画思维运用到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中
二) 能力目标:将思维运用到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中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把理论运用到设计实践和艺术创作中
第一章 动画体系(讲授: 4 学时)【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动画的本质 2.掌握动画的特征 3.领会动画的功能
教学内容:
1.动画艺术的本质 2.动画艺术的特征 3.动画艺术的功能
重点: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
难点:动画艺术的主导功能
第 二 章 动画 (讲授: 4学时)【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动画历史
教学内容:
1. 萌芽期 - 动画意识的觉醒
2. 探索期 - 动画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3. 完善期 - 实验性动画短片的探索
4. 成熟期 - 传统意识动画的繁荣
5. 分化期 - 动画形态的分化
6. 深入期 - 数字时代的动画
重点:动画艺术的演绎进程 难点:是什么促使动画艺术的进步
第 三 章 动画分类 (讲授: 2学时)【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动画分类方法
2. 了解动画种类
教学内容:
1.动画艺术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2.传统动画、数字动画个包括的类型及特征
了解理论 要求学生了解动画的分类、历史、制作方法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动画和多媒体的短片或片段
五、 课程内容标

举一反三
重点:动画艺术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难点:传统动画、数字动画个包括的类型及特征
第四章动画风格与流派(讲授:4学时)【例】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动画艺术风格与流派
教学内容:
1. 动画艺术的风格
2. 区域动画风格与流派
重点:了解目前主要的动画风格难点:比较目前主要动画风格的差异性
第五章动画语言(讲授:4学时)【例】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动画特有语言和表现方式
教学内容:
1. 运动与表演
2. 时间与速度
3. 镜头与叙事
重点:动画的镜头语言
难点:把握动画中的时间、速度、节奏
第六章动画原理(讲授:4学时)【例】教学目的与要求:学校迪斯尼总结的动画制作原理
教学内容:
1. 压缩与伸展
2. 预备动作
3. 夸张
4. 重点动作和连续动作
5. 跟随与重叠
6. 慢进与慢出
7. 第二动作
8. 圆弧动作
9. 时间控制与量感
10. 演出
11. 立体造型
12. 吸引力
重点:了解动画制作原理
难点:探究传统动画制作原理在三维动画中的运用
第七章动画(讲授:4学时)【例】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掌握三种动画制作的流程教学内容:
1. 传统动画制作流程
2. 三维动画制作流程
3. 偶动画制作流程
重点:了解三维动画和传统动画制作流程
难点:了解传统动画在计算机上制作流程
第八章动画产业(讲授:2学时)【例】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动画产业的情况
教学内容:
1. 动画产业现状
2. 中国动画产业现存问题
3. 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对策
重点:了解中国动画产业难点:展望中国动画产业未来前景
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动画概论》参考书目:
七、实验与实习安排
1、实验/ 实习题目场地学时数
N实验/实习题目场地学时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