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册《诗词五首》PPT课件人教部编版推荐

九年级下册《诗词五首》PPT课件人教部编版推荐


精读细研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 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 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精读细研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哲理一: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 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背景链接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 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 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 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 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 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 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 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 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字词检查
装饰( shì )
风景( jǐng )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整体感知
诗歌赏析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 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精读细研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 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精读细研
作者名片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 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 ,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但后来长期写作 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 收入《秋明集》,《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 称道的好诗。
精读细研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 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精读细研
②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 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 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 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 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精读细研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 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 相关,“桥上”“楼上”这两 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 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精读细研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 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长途 放一束红山茶 在漫漫里等待 卧听海涛闲话
思念亡友
随堂检测
寂寞( jì )
卧听( wò)
闲话(xián )
口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提升进阶
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月夜》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 缩,这首诗表现了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 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与人格。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月夜》 1. 白话写成,精粹凝练。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 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练, 具有新诗之美。
课堂小结
《月夜》 2. 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 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 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 境氛围。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月夜
霜风——吹(寒冷) 月光——照(明朗)
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
我、树——并排立(思想独立) 追求独立自由
精读细研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 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 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象。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 画面剪合,构思巧妙。
意象交叠组合成了四幅画面,四幅画面之间又产生了微 妙的联系。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 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 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 透明清晰,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课堂小结
2. 含蓄蕴藉,哲理丰富。
随堂检测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A.一二两句通过写霜风、月光,创设了一个凄冷的恶劣环境。 B.三四两句是写“我”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决不依附别人而生存。 C.全诗暗示出面对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我”要不屈不 挠,保持独立的个性。 D.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 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 系。
精读细研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具 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 现。
答案:(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A
提升进阶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
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
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
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答案:(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②不耻下问 请教
新课导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 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 代女性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 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 学洛神”。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 死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精读细研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 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 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 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精读细研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 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 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 一。
背景链接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 《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 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 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 标志。
字词检查 霜风(shuāng)
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 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 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 恒的。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断章
排立(pái )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总计四句。一、二句均为七字, 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 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 “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 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 者觉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 之间分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 二”的音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 旧体诗的“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 二一二)”常规。
整体感知
品析《月夜》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
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 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 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 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 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字词检查
寂寞( jì )
卧听( wò)
闲话(xián )
口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精读细研 朗读诗歌,体会诗句的情感。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