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检影验光验光就是指测量眼综合屈光不正程度。
根据检查的特点和思路,分为主观验光和客观验光两种。
所谓客观验光是指在检查过程中,无需被检者根据自己的感觉作出判断和回答,只由检查者使用仪器直接检查被检眼的屈光状态,并确定矫正镜片的屈光力。
本章只介绍客观验光的主要方法,即检影验光。
其他方法在下一章节介绍。
第一节检影和检影镜的发展检影全称视网膜检影(retinoscopy或skiascopy)。
检影验光法已经有131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时,无意间发现一种由眼底反射出来,并有特殊运动的光。
经过研究,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用于临床。
1884年 Smith建议使用检影(shadow test)一词。
1881年由Parent提出了视网膜检影一词。
1926年柯佩兰德(copelamd)首推出带状光检影镜。
提高了检影法验光的精确度。
尤其对散光的检影,对散光光帶的检影既准确又易辨识。
最早的检影镜,是用一长方形或园形平面反射镜,中间开一2―4毫米直径的园孔成将中间镀银层刮去一园孔。
加一手持柄。
光源,是用一园筒,如同可乐罐一样,侧面开一直径大约2厘米的园孔。
筒中间放一灯泡。
灯光从园孔中射出,入射检影镜再反射至患者眼屈光系统直达眼底。
被照亮的视网膜又会将这束光线反射出,再到检影镜,穿过检影孔,被验光师窥见。
沈侠人先生一直使用这种检影镜,且爱不释手。
为了增加观察效果,验光室必需很暗。
检影镜直到现代,仍是分点状光检影镜和带状光检影镜两类。
各验光师喜好不同,会选择自己习惯使用的检影镜。
检影是一种客观测量眼球屈光状态的方法,我们利用检影镜将眼球内部照亮,光线从视网膜反射回来,这些反射光线经过眼球的屈光成分后发生了改变,通过检查反射光线的变化可以判断眼球的屈光状态。
检影法和其他验光方法相比,具有所需用附属设备少、成本低、携带方便、验光质量可靠、精确等优点。
虽然如此,但由于检影验光所涉及的光学基础知识和原理较为复杂。
表面上看来操作简单、入门容易,但实际要求操作者必须要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术才行。
对于初学习检影验光的人,如果没有进取心和耐心是不容易学好和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这也是目前国内眼镜店内没有普及检影验光的原因之一。
到目前为止,虽然有电脑验光机等先进仪器的普及应用,检影验光法仍然被眼镜行业和医院眼科公认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最可靠、最精确的验光方法之一。
同时,在医院眼科检影被普遍地应用于眼的屈光不正检查。
检影法是通过对反射光线的主观理解而达到客观判断的结果,所以将检影法定性为艺术,如同其他艺术一样,对那些执著追求而深刻理解的人会有无限的回寸艮。
精通检影法后能在验光过程中节约时间、减少困难,给被检者带来欢喜方便。
熟练掌握检影法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和体验。
检影结果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验光起始参考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开镜片处方,因为检影镜的结果并不能表达被检者主观感觉和视觉评定。
一个规范的验光必须是客观方法后由主观方法验证,有经验的验光师通常花几分钟时间做检影,花较长的时间做主观验光和调整。
第二节 检影镜的结构和用法检影镜又称视网膜镜,是一种能诊断眼屈光性质和测定各种屈光不正程度的客观验光的最重要和基本的仪器。
检影镜基本可为两种类型:点状光和带状光,下面分别介绍。
一、检影镜结构1、点状检影镜结构这类检影镜由镜头和镜筒两部分组成,在镜头中有放置角度为45°的平面反光镜、光柱、聚光镜及作为光源的灯泡(一般为3.5V ,0.3A )。
在平面反光镜中央有一观察孔(直径约2mm ),供检查者观察映光用,镜筒主要是装电池或给检查者手持检影镜用(见图1-2-2)。
检影镜电源有直流、交流和交直流两用三种。
若为后两种,则还附带一个变压器。
2、带状检影镜的结构 目前临床上用于验光的普遍为带状光检影镜,其结构(见图1-2-3)由投影系统和观察系统两部分构成。
(1)投影系统检影镜的投影系统用来照明视网膜,该系统包括以下成分:①光源:线性灯丝灯泡,或称带状光源,转动检影镜套管就转动了带状光源,我们称之为子午线控制;②聚焦镜:设置在光路中,将光源来的光聚焦;③反射镜:设置在检影镜的头部,将光线转90°方向;④聚焦套管:套管可改变灯泡与聚焦镜之间的距离,将投射光源变为发散光源,或会聚光源;套管上移或下移就改变了投射光线的聚散性质,套管位置与光线聚散的关系因检影镜的品牌而定,因为有的检影镜的套管移动是移动聚焦镜,而有的则移动灯泡。
(2)观察系统通过观察系统可以观察视网膜的反光,经视网膜反射的部分光线进入检影镜,通过反射镜的光圈,从检影镜头后的窥孔中出来,因此我们通过窥孔观察视网膜的反射光,当我们将检影镜的带状光移动时,可以观察到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反射光的移动,光带和光带移动的性质可以确定眼球的屈光状态。
不论点状光检影镜还是带状光检影镜。
其光路也分为两部分。
入射光路:检影镜投射光线一般呈微散开状。
于被检眼前1m、0.67m或0.5m远,投射至患眼角膜、瞳孔、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直到视网膜。
这一光路为入射光路。
入射光路受到屈光系统混浊的干扰。
如角膜混浊、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等。
不论屈光系统哪一部分混浊,都会影响视网膜的照度。
再就是受到瞳孔(相当于孔径光阑)大小的影响。
瞳孔大,入射光束宽,便于检影但易暴露眼的球面像差。
瞳孔小则入射光束窄。
不易准确观察影动。
带状光检影镜可以改变入射光束的聚散。
散光光线用来作常规检影,会聚光束作高屈光检影,平行光束用来精确散光轴。
反射光路:检影镜投射光线到达视网膜后。
视网膜尤如平面反射镜。
再将这一束光反射回来。
光束沿着原光束路径。
从视网膜一玻璃体一晶状体一房水一角膜再到检影镜,从检影孔被验光师观察到。
由于个体屈光状态差异。
从眼底视网膜反射的光线可能平行、分散或会聚。
摇动检影镜会发现光影的顺动、逆动或不动。
在被检眼前添加一定消解镜片就可使影动中和,完成检影工作。
二、检影镜的使用(一)平面反光点状检影镜的使用1、球面屈光不正的检影(1)先观察反射光的形状,然后在各方向检影,观察有无斜向运动。
若看到:①反射光形状:圆形;②各方向检影无明显的光带或斜向运动。
则可断定没有散光。
(2)操作:1、观察顺逆:顺动加正球,逆动加负球,明亮时加的度数小,较暗时加的度数大,至中和。
即顺动-→加正球-→中和逆动-→加负球-→中和(3)记录(0.67m检影):眼的屈光不正度=中和时所加球镜度+(-1.50D) 。
2、散光的检影(球—柱法)(1)先观察反射光的形状,然后在各方向检影,观察光带状况或有无斜向运动。
——目的找轴。
(2)如有明显光带或斜向运动,光带方向为轴,反射光运动方向也为轴。
先沿轴向检影,顺动加正球,逆动加负球,至中和,此时,带子是加球镜过程中最明显、最明亮、最均匀的,然后,沿光带垂直方向检影,顺动加正柱镜,逆动加负柱镜——轴沿光带方向放置——致中和,此时光带消失,反射光最明亮、最均匀。
若无明显的光带或斜向运动,可先沿水平方向检影,顺动加正球,逆动加负球。
加球镜过程中若出现光带,则按上面介绍的有光带的方法检影,如果一直不出现光带就将水平方向检至中和。
再沿竖直方向检影,顺动加正柱,逆动加负柱,轴放在180°位置至中和。
(3)记录:矫正度数=中和时的球镜度数+(-1.50)/柱镜度数×柱镜轴位(二)、带状光检影镜的使用1、说明带状检影镜作检影时仅观察映光的动向、速率和亮度三要素,而对映光的形状要素不予考虑,这是因为带状检影镜的出射光为直棍状,所以检查者无法通过其观察映光的形状。
当被检眼有规则散光屈光不正时,使用带状检影镜检影时最好是采用正、负球镜成镜片去中和其散光屈光不正。
因为带状检影镜的出射光为带状,是定向的,所以观察者完全可以借助于带状检影镜出射光的光带去寻觅被检眼存在的规则散光的轴位,如果在寻觅散光轴位的过程中再让柱镜试镜片的轴位介入其中,非但不会帮助检查者正确判断散光轴位之所在,反而容易画蛇添足,造成新的残余散光,从而使映光紊乱。
带状检影镜检影(扫描)的方向始终与其出射光带方向垂直(图1-2-6)。
当被检眼为近视性高度屈光不正时,可将推板键推至最高(或低)位作汇聚出射光检影,使映光变亮,这时映光动向呈顺动状。
此时顺动应加负球试镜片中和。
2、带状检影镜检影过程(双球法)1)确定主子午轴向(1) 一致性移动当用检影镜扫描一条子午线时,若带状投射光与反射光带所指向的方位相同,即二者为平行线,且二者移动的子午轴向也相同,则无论二者是顺动还是逆动,均称为一致性移动,若二者顺动称为一致性顺动(图1-2-7a),若二者逆动称为一致性逆动(图1-2-7b),证实所扫描的子午轴向为被测眼的主子午轴向。
当确定一条主子午轴向后,另一条主子午轴向与其相差90°角(相互垂直)。
(2) 非一致性移动若带状投射光所扫描的子午轴向不是被测眼的主子午轴向时,则带状投射光与反射光带所指向的轴向不相一致,即二者不相平行,且当扫描视网膜检影镜时,二者的移动方向也不相一致,称为非一致性移动(图1-2-7c)。
故在确定被测眼的散光轴位时,首先要分析带状投射光在静态时与反射光带所指向的轴向是否一致,继而要观察在动态扫描带状投射光时,带状投射光移动的子午轴向与反射光带移动的子午轴向是否一致(无论是顺动还是逆动)。
若呈现非一致性移动,则须耐心地旋转调整带状投射光的子午轴向,使其与反射光带所指向的轴向相一致。
图1-2-7 带状投射光与反射光带一致性移动与非一致性移动分析2)中和反射光(1)顺动检影比较顺动和逆动反射光的中和过程,可以发现反射光从顺动过渡到中和较易辨认。
为了利用顺动反射光来进行检影检测,通常加过矫的负球镜试片来改变近视眼最初表现出的逆动,并使每条钟面子午轴向的反射光均处于顺动状态。
(2)判断中和度在判断中和程度时,通常对反射光带有三个评定标准,即亮度、移动速度和宽度。
接近中和时,反射光带呈现出较亮、移动较快、变得较宽大。
达到中和时,反射光带最亮,宽度占据整个瞳孔空间。
因此看见暗淡、窄小、移动缓慢的反射光带时,提示需要增减较大焦度的试片。
当反射光带变亮,移动变快,宽度变大时,须每次递变较小焦度(0.25D)的试片,使反射光逐步达到中和。
3)记录和分析检影结果(1)中和第一主子午轴向确定了主子午轴向的方位后,仔细扫描并比较两条主子午轴向的反射光带,找出反射光带移动较快、较亮、较宽大的主子午轴向,由于该主子午线接近中和状态,故称为第一子午轴向。
用带状投射光与这条主子午轴向平行,沿垂直向扫描,加球镜进行中和。
记录第一子午轴向中和焦度F1。
(2)中和第二主子午轴向撤掉F1,将光带转90°,用上述方法扫描并中和与第一条主子午轴向相垂直的另一条主子午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