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光步骤一常规医学验光。
注意点: a度数要足矫b确定阅读距离c记录远用曈距A 完整的验光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精确阶段和终结阶段。
1、第一个阶段(初始阶段),验光师收集有关患者眼部屈光状况的基本资料。
根据这些资料,预测验光的可能结果。
具体内容有:①病史、常规眼部检查、全身一般情况;②角膜曲率计的检查;③检影验光或电脑验光;④镜片测度仪检测。
⑤检影验光是此阶段的关键。
2、第二个阶段(精确阶段,主觉验光),对起始阶段所获得的预测资料进行检验,该阶段主要使用综合验光仪,让患者对验光的每一微小变化做出反应,此阶段特别强调患者主观反应的作用,一般称之为主观验光。
3、第三个阶段(终结阶段),包括双眼平衡和试镜架测试。
B 客观验光法1、电脑验光:又称自动验光仪,它是根据眼球本身的屈光原理及人眼的视觉特性来进行屈光不正的测定。
2、操作步骤:①打开电源②令被检者头部放在颌托支架上,将外眦部对准黑线。
③嘱其注视视标,调整使被测者的右眼能在屏幕上看到。
④观察荧光屏,将虹膜与环行标志对准。
若虹膜明显,前后摆动调节操纵杆进行调焦;若未对准,可转动高度调节环调整高度,调节操纵杆调整左右。
⑤按下测量按纽,结果将被显示在屏幕上。
⑥重复上述步骤,检测左眼。
⑦重复三次,打印显示测量结果。
3、注意事项(1)被检者头必须放正,少眨眼,眼调节尽量松弛。
(2)每眼测量次数一般不小于三次。
(3)电脑验光仪给出的数据仅供参数,不宜直接用做处方。
(4)在使用前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程序进行操作,因为每个厂家生产的有差异。
(5)保持仪器的清洁、防震,现故障或错误,立刻进行维修。
(6)在测量过程中,显示屏上出现“E”或“ERROR”的字样,说明所显示的测量数据的置信度小于70%,经常由被检眼的不规则散光,白内障或眨眼造成;显示“AAA”即因被检眼移动眼位或瞳孔过小而无法测定;显示“OOO”或“OUT”则说明被检眼屈光度超出检测范围。
4、检影验光:检影是一种客观测量眼球屈光状态的方法。
我们利用检影镜将眼球内部照亮,光线从视网膜反射回来,通过检查反射光线的变化可以判断眼球的屈光状态。
从被检眼内反射出来的光线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1)正视眼在无调节的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
根据共轭焦点原理,从视网膜上发射出来的光线也必然是平行的。
(2)远视眼在无调节的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后的虚性空间,由眼底反射出来的光线必然为散开光线。
(3)近视眼在无调节的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前方。
因其远点在眼前部有限距离,从眼底反射出来的光线必然是集合光线。
由此可见,被检眼的远点位置,即已决定了该眼屈光状态的性质。
使用检影镜找到被检者的远点,有两种工作方法:(1)直接前后移动检查者的位置(2)通过在被检眼前加减镜片(3)检影距离:50cm或67cm根据以上三种屈光状态,观察到被测者瞳孔中的红色反光,移动检影镜,可以观察到反光的移动。
⑧顺动: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运动方向一致。
屈光状态可能为正视、远视眼、度数<1/检影距离的近视⑨逆动: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运动方向相反。
屈光状态可能为度数>1/检影距离的近视⑩中和:不动,被检眼瞳孔全亮或全暗。
屈光状态可能为度数=1/检影距离的近视操作步骤:(1)球面屈光不正检影①确定球面屈光不正的性质,360度旋转,观察反射光带(各方向运动一致、宽度、亮度一致)②作第一次检影③加镜片:顺动—正片(度数由小到大加)逆动—负片(度数由大到小加)④作第二次检影⑤调整镜片度数,直至找到中和状态。
⑥记录(2)非球面屈光不正检影①确定性质:(亮度不一致、宽度不一致、两主径线位置动向)②确定主子午线位置的几种方法A 破裂现象—斜向运动B 旋转现象—剪刀运动(顺剪—正在靠近主径线;逆剪—正在远离主径线)③确定主径线后,用以下两种方法找到中和状态A 双球法:第一主径线(屈光不正较低,较接近于中和)先用球镜中和保留第一主径线中和球镜原位不动,转至第二主径线防线,加镜片使其中和计算,小作球,差作柱,轴位对小数B 球柱法:第一主径线—球镜中和第二主径线—柱镜中和C 主观验光法1、综合验光仪的使用流程将客观验光结果加于双眼前,先右眼后左眼进行主观验光↓右眼远雾视↓右眼去雾视,达初次最正球镜最佳矫正视力(MPMVA)↓右眼红绿视标检测↓右眼交叉柱镜调整柱镜轴向↓右眼交叉柱镜调整柱镜焦度↓再次达到右眼最正球镜最佳矫正视力(MPMVA)↓右眼再次红绿视标检测↓换左眼,重复以上操作↓双眼屈光平衡检测↓试镜架测试↓达到“三度”:清晰度,舒适度,持久度↓开出配镜处方4、球面屈光不正的检查(1)插片法:适用于单纯的球面屈光不正,或假设被检眼是球面性屈光不正。
雾视法操作:A 检查被检眼的裸眼视力。
B 插上+1.00D(或者其他度数)的球镜,问其是变模糊了还是变的清晰了。
C 如果插上+1.00D的镜片变模糊,则逐渐减少正镜度数直至插负镜片,逐档增加负镜度,直至最佳视力。
取最低负镜最佳矫正视力作为近视的矫正度数。
D 如果插上+1.00D的镜片时的视力不变甚至略有提高,则以+0.25D逐渐增加正镜度,直至获得最佳视力,再加+0.25D反而模糊,片刻后仍然模糊,则应取去+0.25D 。
取最高正镜最佳矫正视力作为远视的矫正度数。
(2)红绿试验:标准:正视眼:看红色和绿色背景中黑环清晰程度相同。
近视眼:看红色比绿色背景中黑环清晰。
远视眼:看绿色比红色背景中的黑环清晰。
判断眼的屈光状态:红背景视标清晰——视近欠矫,远视过矫,加负镜片或减正镜片。
绿背景视标清晰——远近欠矫,近视过矫,加正镜片或减负镜片。
注意:观察顺序:绿——红——绿视标大小:选最好视力的上一行5、散光的检查(1)散光表:目的:粗测散光度数、轴向。
方法:A 雾视后,若不能用球镜将视力提升到0.7,换散光表。
B 判断有无散光,出示放射状视标,让被检眼注视放射线视标,问被检者各线条的清晰程度是否一致。
若:①各条线清晰程度一致,说明被检眼无散光。
②各条线清晰程度不一致,说明被检眼有散光。
C 确定散光轴:判断出有散光后,进一步确定散光轴,让被检者指出最清晰的线:散光轴=最清晰线的钟点数×30°,若相邻的几条线比其他的线清晰,取中间线的钟点数。
D 确定散光度数:将负柱镜轴对准已确定的散光轴,逐渐增加度数,直至眼看各条线清晰程度相同为止。
至此,散光部分已得到矫正。
E 进一步确定球面屈光不正:使用检查球面屈光不正的方法检查出完全矫正度数。
(2)裂隙片法:作用:用于检查散光轴和散光度。
方法:A 先作雾视。
B 然后减正球镜或加负球镜,使被检眼达到0.7的视力。
C 试镜架上插入裂隙片,让被检眼注视视力表。
D 慢慢地转动裂隙片,至眼的视力最佳时停止。
E 根据缝隙的方向确定散光轴(3)交叉圆柱镜法含义:是由两个屈光力大小相等,但符号相反的柱镜,轴向互相垂直叠加而成。
标有“+”(或标有白点的位置)的位置为正柱镜的轴,称为正轴;标有“—”(或标有红点)的位置为负柱镜的轴,称为负轴。
正轴与负轴互相垂直。
作用:定散、精轴、精度方法:定散—平斜持轴柄翻转①轴柄置于180°,查45°、135°②轴柄置于45°,查90°、180°精轴—柄轴重叠翻转。
①无变化——轴向准确,无需调整。
②有变化——则将试镜架上柱镜片的轴位调整至与交叉圆柱镜相同符号的轴调整10°。
精度—轴轴重叠翻转。
①无变化——度数准确,无需调整。
②有变化——a 同号:增柱减球b异号:减柱增球。
二检查眼位,(棱镜分离法)。
步骤:1、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远用瞳距,双眼为“O”位,右眼前放置12个棱镜度底朝内;左眼前放置6个棱镜度底朝上。
右眼前放置红色滤光片。
2、用0.6到0.8的单个视标。
3、询问被测试者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位于右上,(红色)一个位于左下。
4、如果被测试者只看到一个视标,检查是否有单眼遮盖或视标超出视野范围,5、如果视标超出视野范围,适当减小棱镜度数。
6、如果视标位于左上和右下则增加底朝内的棱镜度数,直至视标位于右上和左下。
A、测定水平隐斜:指导被测试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并保持视标的清晰,告诉被测试者同时注意上方的视标,你会移动上方的视标使其向下方的视标靠近,直至两个视标在垂直上对齐成直线。
以每秒两个棱镜度的速度往外移动底朝内的棱镜,直到被测试者报告两个视标垂直成一直线,记住此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
沿同一方向继续移动棱镜,直至被测试者报告视为左上和右下,往相反方向移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在垂直上重复对齐同直线记住此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如果上一步骤中两次测量的结果相差小于3个棱镜度取测量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如果相差大于3个棱镜度重复测量。
三负向调节负向调节:双眼在矫正视力情况下,双眼集合固定看33厘米处的0.6视标,双眼同时加载正镜,一直到视标开始模糊, 再退-0.25D, 记录所加正镜度,即为负向调节力。
四正向调节正向调节:双眼在矫正视力情况下,双眼集合固定看33厘米处的0.6视标,双眼同时加载负镜,一直到视标开始模糊, 再退-0.25D, 记录所加负镜度,即为正向调节力。
五调节幅度调节幅度:在远视力矫正视力下,患者双眼看“十”字视标或近视力表的最好视力的上一排,从40CM处慢慢近移,移到15CM处,如果客户还能看清,应加负镜,直到出现模糊,再退-0.25D,此时所增加的负镜度数,再加上近视力表所在位置距离的倒数,为调节幅度(即1/0.15M+所加负镜度数).六负向集合:在远视力矫正视力下,患者双眼看“近视力表纵向视标”双眼同时加载底向内三棱镜,一直到视标出现两个,记录所加左右眼三棱镜度之和。
七正向集合:在远视力矫正视力下,患者双眼看“近视力表纵向视标”双眼同时加载底向外三棱镜,一直到视标出现两个,记录所加左右眼三棱镜度之和。
八AC/A步骤:1、综合验光仪上放置原矫正处方,近用瞳距,双眼为“O”位,右眼前放置12个棱镜度底朝内;左眼前放置6个棱镜度底朝上。
右眼前放置红色滤光片。
2、用近视力表的某单个视标。
3、询问被测试者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位于右上,(红色)一个位于左下。
4、如果被测试者只看到一个视标,检查是否有单眼遮盖或视超出视野范围5、如果视标超出视野范围,适当减小棱镜度数。
6、如果视标位于左上和右下则增加底朝内的棱镜度数,直至视标位于右上和左下。
7 指导被测试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并保持视标的清晰,告诉被测试者同时注意上方的视标,你会移动上方的视标使其向下方的视标靠近,直至两个视标在垂直上对齐成直线。
以每秒两个棱镜度的速度往外移动底朝内的棱镜,直到被测试者报告两个视标垂直成一直线,记住此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