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青岛版小学数学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
课时:课时时间:2019年9月
一、数学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直观、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二、课程背景
(一)课程标准
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会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经历与他人交流除法算法的过程。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给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4.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5.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6.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认、读、写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二)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包括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第二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五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第六单元《混合运算》、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第四单元《位置与变换》;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

“综合与实践”领域包括、《变化的影子》、《变废为宝》。

本册教材还包括两个“智慧广场”,分别是《事物的搭配》、《等量代换》。

2.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第二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在表内乘法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
题的多种方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旧引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帮助掌握新知。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是学生学习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及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五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本单元的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形,确定是否需要计算。

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

口算、笔算、计算器、计算机和估算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第六单元《混合运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第九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本单位是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开始,筑牢认识分数的基石。

“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第四单元《位置与变换》认识方向属于图形的位置,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学习“图形的位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生活的空间。

通过学习确定图形位置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

“综合与实践”领域包括、《变化的影子》、《变废为宝》。

本册教材还包括两个“智慧广场”,分别是《搭配中的组合问题》、《等量代换》。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是学生从低任何人直观教学向高年级的抽象教学转变的一个关键暑期,是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数学学习理念的时期,所以对于这于这学期的教学对于学生尤为重要。

学生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性格特点,皆有很大差异,根据班学生特点,教学中,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提供探究空间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课程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估、掂、称等活动加深对1克、1千克、1吨的认识,增强推理能力。

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正确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估算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理解、掌握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4.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六、课程实施
1.数学教学活动要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通过接受学习、自主探索等方式,亲身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逐步学会学习。

3.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教师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厘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4.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5.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七、课程资源
1.文本(课标、课本、教参、配套练习册、行知天下)2.教学设计、PPT、学具、教具3.社会资源4、个性化资源(数学活动、自编习题、实践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