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国外商贸、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容。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与阶段特征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创造了历史条件。

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

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诸侯国的都城(临淄、、大梁、郢)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市有贸易场所,但商品大都与统治者有关。

3.:都城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民间自由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如巴寡妇清得到始皇的优礼。

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3.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

各地物品,如的木材玉石,的鱼盐丝漆,东南的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的比价。

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

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4.隋唐:隋朝:东都,商业盛极一时。

唐朝:长安“坊”、“市”分开,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5.五代十国:、商业繁荣;是物资集散地,有蚕市、药市、米市、酒市;楚国财政来源以贸易收入为主。

6.两宋:(1)北宋:①东京是最繁华的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还出现了“夜市”和“瓦肆”(娱乐场所),与辽和西夏交界的边境地区设“榷场”,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行业的商业利益。

北宋政府通过行会对商业实行控制和勒索。

③农村出现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镇,活跃了城乡经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南宋: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到百万。

市建有货栈、酒楼、茶馆等。

7.辽、西夏、金:(1)辽的是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

(2)西夏的凉州,商业也很发达,有专门贸易的场所。

(3)燕京是金的商业中心。

金设立税收管理机构,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商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由于商业的发展,金代后期,银币已成为通用的货币。

(4)榷场贸易,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除官方贸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场做生意须从政府领取营业凭证并交纳税金。

宋辽边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场最为有名。

金人用马匹、毛皮换取南宋的茶叶、香料、药材等物品,贸易比较发达。

(5)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来自亚洲、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使节络绎不绝。

8.明清——商业繁荣(1)国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2)和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3)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4)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二、城市的发展概况城市的发展从一个角度反映着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概貌。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彼此分开、相互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

城就是城,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市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开始并不在城。

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古代城市主要沿着两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方向发展。

一种方向是作为军事堡垒、统治阶级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城”,另一种方向是作为商品交换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市”。

其中前一种方向是城市发展的主导面,城市因而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

从模式上看,中国传统的城市往往以王宫或官衙为中心,两翼辅以东西两市,文武双庙。

城市的居民以达官贵人以及为之服务的衙役、奴仆、兵弁等为主体。

城市的商业主要供王室或官府消费,也为奴仆和兵弁提供生活必需品。

从条件上看,随农业生产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世界上首批城市一般都诞生在那些具有较为有利的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中下游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国等地区。

1.夏、商、周: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战国:诸侯国的都城如临淄、大梁、郢、、等是新兴的封建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蓬勃兴起的阶段。

这一时期,诸侯国崛起,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都城,如战国时期的临淄、、大梁、郢等。

这些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些都城一般都是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而且各个诸侯国中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3、:,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都城。

4.两汉:西汉都城长安: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设有太学、是汉朝经济文化中心。

、、、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

5、隋朝东都:商业盛极一时,又是大运河的中心。

6、隋唐——城市的兴旺(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

①长安城有东西两个市,唐玄宗时在西市开潭,便利物资通过水路运入市。

宫城(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地)和皇城(官署所在地)位于城北;“坊”、“市”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的外国人,是一座国际化大城市,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城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

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

③盛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已发展到市外。

(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①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繁华的夜市也是城的一个特点。

②物产富饶,与号为“天下繁殖”。

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③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

④北方商业大城市——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

隋唐时期,我国的军事政治中心仍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移到江淮流域,出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

隋统一后,大力修通大运河,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联系问题。

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国商业的流通,成为封建帝国的经济命脉。

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较快,长江中下游地区、盆地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时瞩目的主要城市发展区。

这与海外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大运河的开凿有密切关系。

如当时号称四大都市的、、、都在运河沿线,隋朝东都因位于大运河的中心,商业盛极一时。

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是都城的建设。

如唐代长安城,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长安城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既反映了唐朝的国力和科技水平,也体现了唐朝前期封建统治井然有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政治面貌。

特别是长安城的经济布局突出了“坊”“市”之分,“市”店铺林立,非常繁华。

7.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商业十分兴旺。

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可以沿街开市,城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

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

宋代城市发展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城市商业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北宋时的东京,商业繁荣,店铺林立,突破了唐朝“市”的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反映了北宋封建经济在唐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是镇的兴建和发展。

镇的设置始于北,主要出于军事目的。

北宋以后,因重文轻武,曾一度废除了很多这样的军事据点,从而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镇市完全蜕变为商业城市。

这些新兴镇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水陆交通要道、沿岸、商旅舟车集中的地方,如密州板桥镇、等。

8.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

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马可·波罗称之为“天堂”。

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9、明都:1417年,明朝开始营建,1421年把都城从应天迁到。

城有三重:宫城(紫禁城)、皇城和京城,其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明代城市有较大发展,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前期有30多处,中叶以后发展达50多处。

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江北运河区等地区。

明朝中后期的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

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有一定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发展城市的特点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我国古代城市在战国时为政治中心、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有临淄、、大梁、郢等;唐朝开始,分为手工行业中心城市地区,如丝织业的定州、益州、,瓷业的邢州、越州,造纸业的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个心城市;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地区,如定窑、汝窑、,城市中商业区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明州;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中心城市,如、、松江、为手工业中心,、武昌、为商业中心,、、、为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在清朝前期受很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