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喷簿荣膺井冈山如坐针毡无精打彩B.侍侯暴燥座右铭面面厮觑不屑置辨C.锱铢部署肖像画披星戴月现身说法D.盘桓描摹乱篷篷发扬广大语无论次2 .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A.嗔视(zhēn)铁锹(qiū)哺育(pǔ)惟妙惟肖(xiào)B.羸弱( yíng)镂空(lǒu)晕车(yūn)鳞次栉比(jié)C.玷污(zhān)伫立(chù)锃亮(chéng)风雪载途(zǎi)D.枘凿(nà)粗犷(kuàng)岑寂(chén)毋庸赘言(wù)3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政府要求欧洲盟友一同封杀华为5G项目,德,法两国公开拒绝,而且还被德国“翻旧账”回怼。
B.世界空间静电领域“奠基人”张丰认为,印度洋大地震起因是由宇宙场空间静电变异所致,“变异”“边缘”就在兰州。
C.成都“11+2”区域内打车出行将实现全域打表计费,取消跨区背运表外加收返空费,市民跨区打车出行将更加经济便捷。
D.在四川省电视广告审核专项整治会议上,相关领导人明确表示,要禁止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母亲并没有灰心,她对身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加强烈了。
B.中国企业在盯着国外市场,国外产品也同样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我们必须用好世贸组织这根杠杆。
C.以前小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自从建了化工厂,这里便烟尘四起,污水横流,早已今非昔比了。
D.好读书,也要注意选择。
在各种书籍唾手可得的今天,一些人由于不辨优劣而败坏了读书的胃口。
5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B.《社戏》这篇散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C.《灯笼》中“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D.腰鼓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植树的牧羊人》的选段,完成后面小题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
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路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
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现在,他不再放羊。
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峰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
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1913年我来时见到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6 . 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7 . 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8 . “我”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 . 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句子默写10 . 诗文名句默写(1)尽那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关《卜算子》)(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6)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王经少贫苦,仕至二千石,母语之曰:“汝本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 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
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邪?”——《世说新语·贤媛》(材料二)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
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
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
”卒不骂。
某益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蒲松龄《聊斋志异》11 .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王经少(________)贫苦某益窘(________)12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文言小故事。
材料一:材料二:13 .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母语之曰语: (2)鸭乃某甲所盗乃:(3)翁乃骂乃: (4)卒不骂卒:14 .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不从母教,以至今日。
(2)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15 . 请结合下面内容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2)母都无戚容,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有孝有忠,何负吾邪!”五、诗歌鉴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 .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17 . “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一下。
18 . 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名著阅读19 . “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这副对联写的是《西游记》中一段故事,是什么事使得孙悟空虽“名注齐天”,但“意”却“未宁”?七、综合性学习20 . 文中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寻物启事各位同学:本人不幸在校内于昨天傍晚丢失一个钱包,内有钥匙、水卡、人民币100元……等物品。
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谢谢。
张山2017年11月18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作文21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
——三毛旅行,是心灵的阅读;而阅读,是心灵的旅行。
——张怡筠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广告语这些文字引起了你哪些遐思呢?根据下面提示,请以“一场的旅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写一篇记叙文。
⑵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