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周期律 PPT

元素周期律 PPT


9~10
8~9
pH计
11.2
9.3
8.4
四、实验演绎
【依据4】置换反应。 【方案】将一小块Na单质加入到MgCl2溶液中。
【现象】浮、游、熔、响、生成白色沉淀。 该白色沉淀与稀硫酸反应无气泡放出。
【结论】白色沉淀是Mg(OH)2, Na先与H2O反应,而不是Mg2+ 该方案无法说明金属性Na>Mg。
Si
P
S
Cl
单质与H2反应 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 H2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 生爆炸而化合
氢化物稳定性 SiH4 < PH3 < H2S < HCl
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 H2SiO3
酸性强弱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强酸
比H2SO4酸性强
五、证据推理
【依据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结论】非金属性:Si < P < S < Cl
反应 放出气体
放出气泡 速度较快
速度很快
常温下, 无明显反应, 微热后, 有气泡放出
四、实验演绎
【依据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 碱性强弱。
【结果3】碱性:NaOH > Mg(OH)2 > Al(OH)3
NaOH
Mg(OH)2 Al(OH)3
酚酞
红色
浅红色 很浅的红色
pH试纸 11~12
【问题2】以第三周期Na、Mg、Al为例,进行实验 方案的设计与实践,并收集相关证据。
四、实验演绎
理论依据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四、实验演绎
【依据1】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结果1】剧烈程度:Na > Mg > Al
Na
Mg
Al
与冷水反慢产生气泡, 无明显现象,
三、数图分析
【问题4】根据“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 直方图” 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三、数图分析
【问题4】根据“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 直方图” 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答案4】 1.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 性的变化。
2.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 =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O、F除外,无最高正价)
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化学趣闻
1875年,法国化学家德布瓦绍德朗发现了一种 新元素——镓,并公布了他所测得的相关性质。
不久,他就收到门捷列夫的来信,信中指出: 镓的密度不应该是4.7g/cm3,而应该在5.9~6.0g/cm3 之间。
德布瓦绍德朗觉得很不可思议,毕竟当时只有 他才有金属镓。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他重新提纯 了镓,测得镓的真实密度竟然是5.94g/cm3。
更令人惊讶的是,镓的很多性质早在4年前就已 被门捷列夫准确预测,就是所谓的“类铝”!
1871年门捷列夫预言
类铝
原子量
69
密度(g/cm3)
5.9—6.0
熔点

不受空气的侵蚀
灼热时能分解水蒸汽 化学性质
能生成类似明矾的矾类
可用分光镜发现其存在
1875年发现后测定 镓
69.72 5.94 30.1 灼热时略起氧化 灼热时能分解水蒸汽 能生成镓矾 用分光镜发现的
三、数图分析
【问题2】根据“原子半径—原子序数 折线图” 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答案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 周期性的变化。
三、数图分析
【问题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与“核外电子 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呢?
【答案3】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 随着原子序数 的递增, 原子核对电子层的引力逐渐增强,导致电子 层收缩,半径减小。
3. 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 + |最低负价| = 8 (O、F、H除外)
三、数图分析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变化规律: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 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
↓ 化学性质: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四、实验演绎
【问题1】元素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可以用什么宏观实 验作为判断依据?
一、化学趣闻
门捷列夫
元素周期表手稿
提出:元素性质会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即:元素周期律
二、温故知新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 ①由于电子层数增多 ,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
②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③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增强 , 非金属性逐渐 减弱 。
重要思想:结构决定性质!
Si
P
单质与H2反应 的条件
高温
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
H2SiO3
酸性强弱
弱酸
磷蒸气与 H2能反应
H3PO4 中强酸
S
Cl
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 生爆炸而化合
H2SO4 强酸
HClO4 强酸
比H2SO4酸性强
五、证据推理
【依据1】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结论】非金属性:Si < P < S < Cl
与水
浮、游、熔、热水:
热水:
响,
产生气泡加快, 表面少量气泡,
反应 放出H2
加入酚酞, 加入酚酞,
加入酚酞, 呈浅红色
呈很浅的红色
呈红色
有丁达尔效应
四、实验演绎
【依据2】金属单质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 【结果2】剧烈程度:Na > Mg > Al
Na
Mg
Al
非常剧烈反应, 反应剧烈,
与酸
浮、游、 熔、响、
四、实验演绎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变化规律: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 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
↓ 化学性质: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五、证据推理
【问题】根据P16的阅读资料,进行证据推理,说明 第三周期Si、P、S、Cl非金属性相对强弱?
二、温故知新
同周期从左到右的变化规律?
三、数图分析
课前预习任务: 根据课本P13—P15的相关数据,绘制1~18号元素的: 1. 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 折线图
2. 原子半径—原子序数 折线图
3. 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 直方图
三、数图分析
【问题1】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 折线图” 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答案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 电子数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Si
P
S
Cl
单质与H2反应 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 H2能反应
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 生爆炸而化合
氢化物稳定性 SiH4 < PH3 < H2S < HCl
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 H2SiO3
酸性强弱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强酸
比H2SO4酸性强
五、证据推理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变化规律: 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