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课件ppt
选项式诊断
诊断
判断正误,在诊断一栏内打“√”或“×”
√
1.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
的结果( )
(2010·山东高考T11-D)
√ 2.碱性:NaOH>Mg(OH)2>Al(OH)3(2010·全国卷Ⅰ T6-D)
3.从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
× Cl、Br、I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2010·福建高考
1 23 456 7 K L M NO P Q
从K→Q能量逐渐 升高
从K→Q离核越来越 远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 的电子层里. (2)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 个. (3)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
超过 2 个). (4)次外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
质 主要化合价 最低负价:主族序数 最高正价数=主族
序数(O、F除外)
-8
内容 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水化物的酸碱 元 性 素 非金属元素气态 的 氢化物的形成及 性 稳定性 质 气态氢化物的还 原性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酸性逐渐 增强 碱性逐渐 减弱
酸性逐渐 减弱 碱性逐渐 增强
气态氢化物的形 气态氢化物形成 成越来越易,其 越来越难,其稳 稳定性逐渐增强 定性逐渐减弱
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 ③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
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 ④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
电子数相等
A.①③
B.②
C.③④
D.④
解析: ①,H原子符合说法;③,符合说法的离子
结构示意图为
,可为S2-、Cl-、K+、
Ca2+等;④,O2-符合说法.
答案:B
2.(2011·衡阳一次联考)X、Y、Z是三种短周期
3.(2010·哈尔滨五中月考)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
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A与C的核电荷数之比为3∶4,
D分别能与A、B、C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X、Y、
Z.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X、Y、Z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
B.A、D能形成多种化合物
C.C、D组成的某种化合物在常温下呈液态
D.X、Y、Z三种化合物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①比较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②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3)寻找新材料 ①半导体材料:在 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 附近的元素 中寻找; ②在 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 的合金材料; ③在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区 附近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1.下列说法肯定不. 正确的是
()
①某原子K层上只有1个电子 ②某原子M层上的电子
元素周期律
全局性掌控
全局性掌控
本节重要知识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 粒子半径大小比较.主要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判断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 性强弱的比较;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预测高考命题形 式,仍会结合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考查元素性质的周 期性变化,同时融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其他化学理论知 识.
解析:根据题意,推测D为H,A为碳、B为N.C为O.X、 Y、Z分别为CH4、NH3、H2O.非金属性O>N>C,故X、 Y、Z的稳定性逐渐增强,A项错误. 答案:A
4.(2011·皖南8校联考)应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其中
正确的组合是
()
①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
②砹(At)是ⅦA族,其氢化物的稳定性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 律,主要包括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3.结构和性质的互推是解题的要素 (1)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强弱. (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3)正确推断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及结构特点. (4)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将甲、乙两种金属的性质相比较,已知①甲与H2O反应 比乙与H2O反应剧烈;②甲单质能从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 单质乙;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乙的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 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原子得电子数目多;⑤甲单质的
熔、沸点比乙的低,能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的是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从氟到碘,元素的非金属性越来越弱,而从HF→HI 的酸性越来越强,这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决定其非金 属性强弱,而不是其氢化物的酸性强弱.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的分区(□内填元素符号)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寻找未知元素. (2)预测元素的性质.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下
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氢化物的稳定性X>Y、Z>Y,可能X>Z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Z>Y>X
D.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X<Y<Z
解析:原子半径:Y>Z,A错误;根据周期表规律, 非金属性Z>Y或X>Y,X和Z无法比较,B正确,C 错误;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Y的大于Z的, D错误. 答案:B
原 电子层数
相同
依次增加
子 最外层电 结 子数 构 原子半径
依次增加 1 个 逐渐减小
相同 逐渐增大
内容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得电子能力
逐渐 增强
逐渐 减弱
元 失电子能力
逐渐 减弱
逐渐 增强
素 金属性 的 非金属性
逐渐 减弱 逐渐 增强
逐渐 增强 逐渐 减弱
性
最高正价:+1 →+7
[名师精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意在 考查考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根据同周期 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丙>丁> 戊,A项错误;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 逐渐增强,则金属性:甲<丙,B项错误;根据同周期元 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性:丙>丁> 戊,由于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氢氧化物碱性越强,故 氢氧化物的碱性:丙>丁>戊,C项正确;根据同周期元 素从左到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则最外层 电子数:甲<乙,D项错误. [答案] C
答案: (1)碳 氧 硅 钠 (2)H2O>CH4>SiH4 (3)CO2 Na2O2 (4)2CO2+2Na2O2 === 2Na2CO3+O2↑
1.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非金属性增强; (2)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
解析: A、B同一周期且r(A)>r(B),故A的原子序数比 B的小;A、C同主族且r(C)>r(A),故C在A的下一周 期,又r(D)>r(C),故D与C同周期且原子序数比C小. 根据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可 知,C为第3周期ⅣA族的硅,D为第3周期ⅠA族的钠, 则A为碳,B为氧.
T8-D) × 4.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
增强(2010·山东高考T11-C) × 5.Li+和H-离子半径相等(2010·安徽高考T7-C)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同一原子中各电子层之间的关系
电子层数(n) 符号
电子层能量的关 系(由低到高)
电子层离核远近 的关系(由近到远)
() A.①④ C.③⑤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一般方法是看与酸(或水)反应 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置 换反应,而不能根据其与金属反应时得电子的数目多少、 熔沸点的高低进行比较.
答案:B
2.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 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2)这四种元素中能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到小的 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与B形成的三原子分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B 与D形成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1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 (4)A元素的某氧化物与D元素的某含氧化合物反应生成单 质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 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⑤根据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 金属活泼;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析出的金属其 对应的元素不活泼.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其 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越稳定,则其对 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根据非金属之间的相互置换:A能置换出B,则A对应 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B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
解析:第ⅦA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越多,非金属性 越弱;HF沸点反常地高;A、B错误.气态氢化物的稳 定性、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关系,是判断非金属性强 弱的标准,但是D项要证明的结果恰恰与题目中的要求 相反,D错误. 答案:C
同一元素的“位、构、性”关系可表示如下: 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 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⑤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或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 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元素 的非金属性越强.
[例1] (2010·广东高考)短周期金属元素 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 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丙<丁<戊 B.金属性: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