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因数与倍数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
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6课时:
因数和倍数(1)……………………………………………………………1课时因数和倍数(2)……………………………………………………………1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1)………………………………………………1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2)………………………………………………1课时
质数和合数(1)……………………………………………………………1课时质数和合数(2)……………………………………………………………1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1)(教材第5~6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重点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16÷2=12÷3=
100÷25=220÷4=18×4=
25×4=24×3=150×4=
20×86=
2.学生口算。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
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
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8÷3=2……230÷6=5
19÷7=2……59÷5=1.826÷8=3.25
20÷10=2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
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12÷2=620÷10=2
30÷6=521÷21=1
63÷9=7
第二类:8÷3=2……29÷5=1.8
19÷7=2……526÷8=3.25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12÷6=2,所以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
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
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3.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2和9是18的因数;18÷3=6,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
即18的因数有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老师举错例。
(36的因数有1,2,3,4,6,6,9,12,18,36。
)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课堂作业】
1.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
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5、6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板书
因数和倍数(1)
12÷2=6 12是2和6的倍数18的因数
2和6是12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