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医学影设备学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主要讲授各种普通X线机、胃肠机、数字化X线机、CT机、MRI、DSA、USG等影像检查设备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还着重介绍PACS&RIS网络的构成与应用及影像设备新技术的进展。
医学影像设备是影像产生的源泉,理解各种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对影像诊断有深刻的意义,为今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6:1,即讲课34学时,见习6学时。
四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徐跃,2版,2005年。
II 正文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复习X线的发现、发生条件;熟悉现代医学影像学建立的过程,了解各种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及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X线的发现、X线产生的原理、CT的发明、磁共振现象的发现;。
(二) 掌握各种成像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三)了解其它成像设备的应用及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四) 了解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一) 影像设备的分类;(二) X线的发现与X线机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三) CT的发明与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四) 磁共振现象的发现与磁共振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五)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及应用;(六)超声成像的发展及应用;(七)红外成像及激光内镜成像等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等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九)PACS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 X线发生装置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X线发生装置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熟悉各类球管的结构及性能特点;熟悉高压发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控制台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X线产生的必要条件、X线的质和量;(二) 掌握X线发生装置的基本组成;(三) 熟悉固定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四) 掌握X线管焦点的定义及意义;(五) 熟悉旋转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六) 了解特殊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七) 熟悉X线球管的阳极特性曲线;(八) 熟悉X线球管的灯丝发射特性曲线;(九) 熟悉空间电荷效应及其空间电荷补偿;(十) 熟悉X线管的热容量等特性参数;(十一) 熟悉X线管套的结构与作用;(十二) 熟悉高压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及作用;(十三) 熟悉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四) 熟悉灯丝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五) 熟悉高压电缆、高压交换闸的结构及作用;(十六) 熟悉控制台的作用及基本组成电路;(十七) 了解控制台各单元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三教学内容(一) 复习X线产生的必要条件、X线的质和量;(二) X线发生装置的基本组成;(三) 固定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四) X线管焦点的含义及意义;(五) 旋转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六) 特殊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七) X线球管的阳极特性曲线;(八) X线球管的灯丝发射特性曲线;(九) 空间电荷效应及空间电荷补偿;(十) X线管的热容量等特性参数;(十一) X线管套的结构与作用;(十二) 高压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及作用;(十三) 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四) 灯丝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五) 高压电缆、高压交换闸的结构及作用;(十六) 控制台的作用及基本组成电路;(十七) 电源电路、管电压和调整控制电路,限时电路;(十八) 高压整流电路,管电流调整和控制电路;(十九) X线管容量保护电路,旋转阳极电路;(二十) 操作控制电路,自动曝光控制电路;第三章医用诊断X线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X线机的分类、医用诊断X线机的基本组成,熟悉简易X线机电路图及其工作原理;了解X线机的发展史及现状。
二教学要求(一) 了解X线机的发展史及现状;(二) 掌握医用诊断X线机的基本组成,简易X线机电路图及其工作原理;(三) 熟悉X线机的分类,各类X线机的特点;(四) 熟悉中高频X线机的电路特点、应用优势;(五) 熟悉直流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六) 掌握影像增强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七) 熟悉医用X线电视系统(X-TV)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八) 了解电视基础知识;(九) 熟悉X线机电路的分析方法;(十) 了解现代X线机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一) X线机发展史,(二) X线机基本组成结构;(三) 透视X线机;(四) 胃肠X线机;(五)普通摄影用X线机;(六) 胸部摄影用X线机;(七) 其它专用X线机;(八) 简易X线机结构及电路分析;(九) 工频机的局限;(十) 中高频X线机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特点;(十一) 直流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十二) 荧光屏透视局限;(十三) 影像增强器的结构机工作原理;(十四) X线电视系统(X-TV)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十五) 电视基础知识;(十六) 摄像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十七) 中心控制器、监视器等工作原理;(十八) 现代X线机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数字X线成像设备与PACS系统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CR、DR、DSA等各种数字化X线成像设备的原理与结构,熟悉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及远程放射学系统,了解数字化X设备发展及现状。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CR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二) 掌握DDR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三) 熟悉DSA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四) 熟悉CR与DR的区别;(五) 熟悉数字图像的特点;(六) 熟悉数字图像的后处理;(七) 熟悉数字化图像的优势;(八) 了解PACS的构成、作用及发展现状。
三教学内容(一) 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图像;(二) 数字图像的特点及数字化的优势;(三) IP板的结构及成像理;(四) CR激光扫描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五) CR的图像的特点及后处理;(六) FPD (平板探测器)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七) DR的图像的特点及后处理;(八) CR与DR各方面的比较;(九) 数字图像几个重要参数;(十) 数字化X线成像特点;(十一) DSA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十二) 数字图像与传统屏-片比较;(十三) 激光相机等成像辅助装置;(十四) DICOM标准与PAC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组成;(十五) PACS及远程放射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五章CT设备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CT扫描机的发展简史,理解CT的成像原理,掌握CT的基本结构与组成,了解多排CT的特点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 熟悉CT机的发明、发展及分代;(二) 掌握CT的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三) 掌握CT机的基本组成与结构;(四) 熟悉CT球管结构及性能要求;(五) 熟悉CT探测器种类及工作原理;(五) 熟悉阵列处理器的作用及工作特点;(六) 熟悉CT机主要性能参数;(七) 熟悉螺旋CT结构与组成与特点;(八) 了解多排CT的结构与临床应用;(九) 了解CT机的发展与未来。
三教学内容(一) CT发明;(二) CT机发展史及分代;(三) CT图像的特点;(四) CT成像原理;(五) CT系统的基本组成;(六) CT球管的特点及性能参数;(七) 探测器种类及工作原理;(八) 图像重建系统;(九) 中央控制系统;(十) 什么是螺旋;(十一) 螺旋CT的结构特点;(十二) 螺旋CT的性能参数;(十三) 多排CT的结构与临床应用;(十四) CT机的发展与未来。
第六章 MRI设备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磁共振的现象、成像原理,掌握磁共振设备的基本结构。
从而能深刻的理解MRI影像表现。
二教学要求(一) 熟悉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及MRI的发展史;(二) 掌握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三) 掌握磁体的类型及优缺点;(四) 熟悉梯度磁场的类型和作用;(五) 熟悉射频系统的组成及作用、射频屏蔽的意义、射频屏蔽的重要性;(六) 了解梯度磁场的技术参数;(七) 熟悉磁共振成像质量的控制参数、信噪比及影响因素,空间分辨率及影响因素和对比度及对比度噪声比;(八) 熟悉磁共振成像序列及图像特点;(九) 了解fMRI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三教学内容(一) 磁共振的发展简史;(二) MRI图象特点及临床应用;(三) 核磁共振现象;(四) 驰豫、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五) MR信号的空间定位;(六) MR成像的序列技术;(七) 磁共振成像质量的控制参数、信噪比及影响因素;(八) 主磁体的类型、技术参数及应用特点;(九) 梯度磁场的类型、技术参数及作用;(十) 射频系统的组成及作用;(十一) 磁共振的图像重建;(十一) 射频屏蔽的意义、射频屏蔽的重要性;(十二)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七章 USG设备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声成像原理,掌握B型超声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应用特点;(二) 熟悉B型超声诊断仪工作原理与结构。
(三) 了解各型超声设备的发展与现状。
三教学内容(一) 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简史;(二) 各种超声诊断基本类型、结构及临床应用特点;(三) 超声换能器的结构那个、主要性能及声束的聚焦与扫描;(四) B型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五) 其他超声诊断仪;(六) 超声设备的发展与现状。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影像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90%,平时成绩占1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