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市“一制三化”改革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天津市“一制三化”改革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天津市“一制三化”改革失信惩戒办法(试
行)
第一条为推进本市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审批制度改革,落实行政机关联合惩戒办法,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根据《天津市“政务一网通”改革方案》(津政发〔2018〕14号)、《天津市行政机关联合惩戒暂行办法》(津政发〔2016〕1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各级行政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施中有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的行政相对人进行联合惩戒,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审批办负责建立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审批改革失信惩戒制度,做好组织推动和实施考核工作。

市市场监管委负责落实联合惩戒制度,编制完善联合惩戒目录,改进完善天津市行政机关联合奖惩监管系统。

各市级行政机关负责本机关职责范围内实施失信惩戒工作,并制定相关细则。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失信惩戒工作。

区级履行审批职责的行政机关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失信惩戒相关实施工作。

区级履行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负责按照职责范围对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依法实施失信惩戒,并纳入本机关行政执法工作。

第四条失信惩戒应当遵循“谁主管、谁监管,谁惩戒、谁教育”的原则,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进行。

第五条失信惩戒的严重失信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
(三)未经许可、批准,擅自从事承诺审批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
(四)未按照信用承诺审批时限约定补齐承诺申请材料的;
(五)申请材料存在弄虚作假、欺诈隐瞒、恶意欺骗情形的;
(六)提交约定的申请材料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行政许可决定被撤销,且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将严重失信行为的行政相对人纳入统一黑名单数据库;将失信企业列入天津市行政机关联合惩戒措施目录,严格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并根据惩戒信息,分别对失信企业依法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措施。

第七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产生的行政相对人违法违规信息,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将失信主体的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不良记录,通过计算机系统推送联合惩戒信息,依法实施联合惩戒措施,使失信主体处处受限。

第八条履行审批职责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实施审批前查阅行政相对人信用记录,依照联合惩戒目录确定联合惩戒措施,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进行相应限制或禁止。

第九条行政机关或行业组织应当对严重失信主体在登记注册、行政许可、荣誉授予、资质资格认定、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依法予以惩戒。

第十条履行审批职责的行政机关应当对诚信主体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审批服务、招投标、有关补贴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

第十一条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各级行政机关负责本机关产生信用信息的修复工作,具体做好受理申请、审查材料、
调查情况、作出决定、实施修复,可自行作出修复决定并实施修复操作。

第十二条存在失信行为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可以主动纠正失信行为,向对失信行为作出认定的行政机关提出信用修复申请。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修复申请书;
(二)行政相对人主体资格证明;
(三)按照事项行政审批条件补齐相关申请材料证明;
(四)依法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证明材料;
(五)对违法行为进行整改、消除危害后果的证明材料;
(六)行政机关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信用修复结果发布生效后,作出认定的行政机关应根据信用修复情况将严重失信主体退出黑名单,各级行政机关及有关组织不再对该行政相对人采取惩戒措施。

第十四条行政机关或行业组织对逾期未进行年检年审等轻微失信行为,应当以教育引导为主,酌情减轻或者不予惩戒。

第十五条各级行政机关应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