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行政审批申请人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申请行为,提升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规范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财金规〔2017〕179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7〕44号)、《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德政发〔2018〕8号)等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关于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者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改财金〔2016〕1962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市〔2017〕241号)、《关于对严重违法失信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 2 -(发改财金〔2017〕274号)、《关于对文化市场领域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改财金〔2018〕1933 号)、《关于对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改财金〔2017〕1206号)、《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14号)等规定,结合德州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德州市范围内至市、县(市、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以下简称“行政审批服务部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事项过程中发生的守信和失信行为的认定、激励、惩戒、制约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行政审批申请人是指到行政审批服务部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等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审批申请人根据守信情况在行政审批领域分为守信申请人、失信制约人和失信惩戒人。
第四条对行政审批申请人的管理遵循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证据确凿、分类实施、动态调整的原则,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第二章守信申请人认定标准及激励措施第五条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申请人,认定为守信申请人。
第六条守信申请人不发布具体名单,在行政审批办理过程- 3 -中,经工作人员查询嵌入本部门行政审批信息系统的“信用德州”端口,对红黑名单信息与相关信息进行比对,核实符合守信申请人认定标准的,即可享受激励措施。
第七条对守信申请人,行政审批服务部门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激励:(一)实行“绿色通道”便利服务措施,提供快速办理、专人帮办、免费代办、免费邮寄等服务。
(二)实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
对符合基本条件的申请人办理行政审批时,部分申报材料不齐备的,如其书面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或补交的,可以先行办理。
(三)实行“告知承诺”便利服务措施。
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办理行政审批时,对有文件依据符合“告知承诺”条件的,经申请人作出书面承诺后,当场或限时办结相关证照。
书面承诺资料由行政审批服务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查询、部门间行政协助、现场检查以及监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等方式核查处理。
第三章失信制约人的认定、实施和管理第八条申请人的失信行为未达到失信惩戒的,在办理行政审批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列入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失信制约人名单:(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申请行政审批被核实尚不构成行政处罚的;- 4 -(二)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审批被核实尚不构成行政处罚的;(三)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审批被核实尚不构成行政处罚的;(四)实施“容缺受理”审批后未按期限提报申请资料经催告后仍未提交的;(五)实施告知承诺审批后经核实实际情况达不到承诺内容的;(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审批中的其他失信尚不构成惩戒的行为。
第九条将申请人纳入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失信制约人,应按照以下程序实施:(一)信息采集。
行政审批部门通过事实调查、平台查询、审管互动平台推送、群众举报核查等途径,对存在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情形的失信行为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基本信息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名称(姓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身份证号)、注册地址(住址)、失信事实等内容。
(二)信息核实。
按照“谁采集、谁核实”的原则,行政审批部门对拟纳入失信制约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真伪核实。
(三)信息告知。
按照“谁采集、谁告知”的原则,在完成信- 5 -息核实后3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现场告知或邮寄送达当事人(已被撤销、注销、吊销主体资格的除外)。
当事人具有陈述、申辩权利,如对事实认定存在异议,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行政审批部门应当听取其陈述申辩意见并于10个工作日内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
(四)信息公示。
对确定纳入制约名单的主体信息,行政审批部门汇总并推送至德州市政务服务网。
同时,在门户网站开辟信用管理板块集中公示。
(五)信息更正。
行政审批部门对所采集的失信制约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发现信息有误或者发生变更时,应当在两个工作日内核实并形成更正或者变更信息,在两个工作日内通过原公布途径予以修改或移除。
第十条行政审批部门对列入失信制约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采取制约措施,在全市行政审批服务领域“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具体制约措施包括:(一)不享受绿色通道、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行政便利措施;(二)将失信制约人信息推送至事中事后监管部门、信用官方网站、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三)在有关部门、单位、行业协会、商会评定信用等级、- 6 -评先评优征求意见时予以反馈;(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法律法规依据:《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14号)第二十六条第十一条鼓励被纳入制约人管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履行义务等途径修复信用,并向原信息采集部门申请移出,原信息采集部门应及时审核其信用修复情况,决定是否将其移出。
第三章失信惩戒人的认定标准和惩戒措施第十二条失信惩戒人的认定标准:(一)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药品或医疗器械相关行政许可、批准证明文件或者其他资格的,应当认定为失信惩戒人,列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者名单。
(二)利用虚假材料、以欺骗手段取得建筑相关企业资质或个人注册资格被查实的,应当认定为失信惩戒人,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失信惩戒人,列入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名单:1.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骗取资质证书,受到行政处罚的;- 7 -2.威胁、恐吓、殴打行政执法人员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失信申请人,列入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失信当事人名单:1.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超限运输行政许可;2.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失信惩戒人,列入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1.因欺骗、故意隐匿、伪造变造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许可证、批准文件被行政审批部门撤销的;2.伪造、变造许可证、批准文件证据确凿的。
(六)其他依据国家或省有关规定应当列入行业或部门“黑名单”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失信惩戒人。
第十三条失信惩戒人的认定部门:(一)对于第十二条第一项中列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者名单的,由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将发现的问题推送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认定失信行为。
(二)对于第十二条第三项第一目中列入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名单的情形,由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将发现的问题推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进行核实,需作出行政处罚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或者其他履行处罚职权的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并认- 8 -定失信行为。
(三)其他不含行政处罚的认定情形,由行政审批服务部门认定。
第十四条认定为失信惩戒人的主体为:(一)列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者主体为:1.申请人为企业的,列入主体为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负有直接责任的有关人员;2.申请人为其他经济组织的,列入主体为其他经济组织及其负责人;3.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列入主体为本人。
(二)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的失信惩戒人主体为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以及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
(三)列入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名单的失信惩戒人主体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从业人员。
(四)列入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失信当事人名单的失信申请人主体为货运源头单位、道路运输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有关人员,货运车辆和货运车辆驾驶人。
- 9 -(五)列入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的失信惩戒人主体为文化市场主体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文化市场主体包括从事营业性演出、娱乐场所、艺术品、互联网上网服务、网络文化等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六)其他应当列入行业或部门“黑名单”的失信惩戒人主体。
第十五条正式列入失信惩戒人名单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列入的事实、理由、依据和约束措施,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第十六条当事人对失信惩戒人认定有异议的,可向认定名单的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并提交相关证据材料,认定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材料后15个工作日内核实情况,对于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名单的异议,认定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核实情况。
经核实申诉理由成立的,应当更正或撤销有关信息,告知当事人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失信惩戒人名单公示内容包括:(一)基础信息。
失信惩戒人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公示内容包括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件类型和号码(公示时隐去部分号码段)等;失信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公示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公示时隐去部分号码段)、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号等。
(二)列入的事由,包括认定失信行为的事实、认定部门、- 10 -认定依据、认定日期、有效期等。
(三)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十八条失信惩戒人不良信用信息公示期限:(一)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严重失信者名单公示期限为两年,期限自公布之日起计算。
(二)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公示期限为一年,期限自被列入名单之日起计算。
(三)房地产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名单公示期限为一年,期限自被列入名单之日起计算。
(四)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失信当事人名单公示期限为两年,期限自公布之日起计算。
(五)全国文化市场“黑名单”公示期限为五年,期限自被列入名单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