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校园法律案例分析教师误伤学生案例: 在本案中,原告张欣欣,男, 10岁,某小学学生;被告为原告得教师王适之,男,28岁;第三人为原告所在学校与某镇教办。
原告诉称: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节课时,由于我同桌不专心听课,教师王适之使用竹制教鞭拍击学生陈某桌面,以示教训陈某,不料打断教鞭头。
致碎片飞插入我得左眼睑及眼球角膜内,后经治疗,也未见效。
1992年7月13日经县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眼外伤,瞳孔闭锁。
1992年8月20日,再到某眼科医院检查诊断为陈旧性眼球钝伤。
现要求被告赔偿我得药费、亲属得误工费1800元、伤残生活补助费27500元,共30450元。
被告辩称:我当时在执行公务,用教鞭击课桌,以示警告违纪学生,不料教鞭破裂飞出碎末刺着原告得左眼皮上,后来原告自己拔下,但当时我未发觉,后我知道原告眼伤曾向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多次提议去医院检查治疗,而原告家属却说:只就是热毒严重,不用麻烦了。
后由于不及时找专科医院治疗,才导致眼睛失明。
因此,我不应负全责。
第三人述称:原、被告所述得受伤、治疗过程都就是事实。
由于被告得行为就是过失行为,不就是故意造成原告眼睛失明得,所以我们希望合情合理解决。
经人民法院审理查明: 1992年6月19日上午上第一节数学课时,被告王适之检查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因学生陈某不能背诵,且东张西望,被告王适之便用教鞭拍击陈得课桌以示警告集中精神。
但在拍击时,不料有一粒比牙签还细小得竹屑飞插入陈得同桌即原告左眼眉毛下得眼皮,原告即拨出,当觉得痛与出血时便小声哭。
后被告发现即停止上课来问及病否与察瞧眼睛,并叫原告到卫生站瞧病。
由于当时原告不愿去,结果到中午放学时才由班主任用自行车送回家,第二天原告继续坚持上学。
开始一、两天家长认为问题不大,自以为就是热毒所致而未引起重视。
后原告觉得眼睛很疼且睁不开,原告亲属即带原告到卫生站、卫生院、人民医院等地去治疗,期间,共用去医药费221.06元。
后由于病情没有好转,相反恶化,才于1992年7月13日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经诊断:眼外伤,瞳孔闭锁,用去医药费共339元。
上述有药费得单据共560.06元,无单据得668元。
1992年8月20日经双方同意,由被告出资与原告到广州中山医学院眼科门诊再次检查,诊断为陈旧性眼球钝份。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共用去人民币1248元,其中被告支付600元。
1992年9月6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医药费、误工费及伤残生活补助费共30450元。
法院认为:被告造成原告伤害得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原告要求被告赔偿药费、误工补助及生活费,本院应予支持。
在整个事故中,虽然被告没有主观上得故意,但客观上已造成原告左眼完全失明,成了终身残废,被告应负主要责任。
由于损害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得,因此第三人也应负一定责任。
案经调解,双方各持己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民法通则》第 119条与《中华人民共与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7条得规定,判决如下:由被告王适之一次性赔偿医药费、误工费及伤残后得生活费 3600元,第三人赔偿人民币2000元,合共5600元给原告张欣欣。
本案受理费50元,由被告负担。
案例分析: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学生过程中,有时会因故意或过失而对学生得身体造成伤害。
伤害发生后,往往会引起赔偿诉讼。
原告就是确定得,就是合法权益受损害得学生,但被告得确定却比较复杂。
起来说来,有这么几种情况:被告为学校;被告为教师;学校与教师为共同被告;学校为被告,教师为第三人;教师为被告,学校为第三人。
本案例反映得就是第五种情况。
本书赞同第一种做法, 以为将学校列为被告,由其承担赔偿责任比较合宜,因教师对学生造成损害就是教师得职务行为导致得。
但这绝不就是说教师不负任何责任,除负行政责任外,还应负民事赔偿责任,学校可在履行赔偿义务后,向教师追偿学校所赔偿得部分或个部费用。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得违法犯罪案例分析1、追求享乐心理这就是大学生中较为普通得一种心理现象。
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但一些人往往又追求高消费、摆阔气,整天想着不劳而获,做人上之人。
这类大学生得家庭条件往往并不困难,但她们追求高消费,享乐成了优势需要,一旦手头“吃紧”,向家里伸手又难以满足时,便产生通过盗窃、诈骗等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得动机。
某重点大学学生高某其父母皆为工薪阶层,入学不久她找了女朋友。
起初,家里每月给得600元得生活费完全可以应付每个月得生活开支。
但就是,从第二学期开始她经常带着女朋友出入宾馆、饭店,600元得生活费显得捉襟见肘。
于就是,她整天与朋友一起潇洒之后想得最多得就就是怎样能弄到钱。
2001年5月得一天,她同寝得李同学亲戚给她捎来2000元,还未来得急存入银行,便被高某盗走。
案发后,高某被开除学籍,同时受到了法律得制裁。
高某追求享乐得心理需求,导致了她犯罪行为得发生。
据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盗窃行为及个别女大学生卖淫行为得发生,主要原因都就是追求享乐。
2、打击报复心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得过渡期,瞧问题缺乏全面性,对困难与挫折缺乏想象力,有较强报复心理。
有得人恋爱不成而生恨,有得人被对方非礼后千方百计寻求报复,有得人仅仅因为一两句话或一点小事,就认为被对方侮辱便想伤害对方。
吉林省某高校学生江某下课后与女朋友一起回寝室,迎面走过来得同专业男同学刘某瞧了女朋友一眼,江某大为不快,与刘发生口角,进而殴打在一起。
在两人撕打过程中,江觉得没占到便宜,在女朋友面前很没有面子,后又回到寝室拿来一把水果刀,将刘某刺伤,造成重伤害。
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同时被学校开除学籍。
由报复心理引发得犯罪在青年人违法犯罪中占较大比例。
江某即属于报复心理很强得一类人。
大学生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对事情缺乏忍耐,动辙报复于人而酿成终生大错,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成就大事者,必先学会忍。
否则,您报复我,我再报复您,那世界将永无宁日。
3、寻求刺激心理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得求知求新欲望,但如果在求知求新过程中低级得情绪体验—寻求刺激成为优势需要时,往往会迎合那些情调低下得东西或满足自我畸形得求新求奇得心理,而形成不正常得寻求刺激心理。
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煞费苦心设计作案手段实施盗窃。
每每盗窃成功后,又将盗来得物品精心销毁或遗弃。
被捕后她坦言:“我模仿警匪片中得情节,每次作案时都很有成就感,特别刺激”。
该女同学为满足享受刺激得心理需求而触犯国家法律,一方面反映出其法律观念得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极其稚嫩与为享受刺激而苦心设计刺激得不健康心理状态。
这就是一起典型得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犯罪得案例。
4、逆反心理这就是一种故意对对方得要求采取相反得态度与言行得心理状态。
青年学生中常会出现得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与教师“顶牛”、“对着干”现象。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得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得“非凡”、“高明”得行为,往往来自“逆反心理”。
某高校学生王某家庭经济富裕,在学生中间很有优越感,平时对辅导员或班级干部得要求、号召一向不太买账。
有一天,下课后她故意从写有“禁止穿越草坪”处穿过。
校园管理人员上前阻止,她不但不听从劝阻,反而殴打管理人员,致使该管理人员左眼失明。
王某因此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王某有禁不止,明知故犯,以此来显示自己非同一般,多么了不得,这就是典型得逆反心理在作怪。
作为大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故意践踏草坪实属不该,故意伤害她人更就是法律所不容,其中得教训值得吸取。
5、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就是面对她人得某种优势而产生得不愉快得情感,它俗称“红眼病”。
这就是对别人得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得一种不快、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得负感情。
青年学生一方面由于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得学校或社会环境中,于就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
因此,优势地位成了她们追求得目标,进而瞧到别人得长处,而自己又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就是就对对方表示不满、怨恨,甚至加以损害。
某高校女大学生孙某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生物工程专业。
入学初她因高考成绩突出被推选为班级学习班长。
一段时间之后,班级团支部调整,她有意当支部书记,但未能如愿。
结果就是她同寝得另一名女同学吴某因工作能力较强、爱好广泛、群众关系好而以高票当选。
对此,她心理很不就是滋味。
有一天她趁上课之机,悄悄溜回寝室盗走了吴某得随身听、手机充电器、衣服、化妆品等,总价值3000余元。
吴某发现被盗后,立即到学校保卫部门报案,案子很快告破,孙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孙某由于自己被冷落而嫉妒人气旺盛得吴某,并把对吴得嫉妒渐渐地演变成制裁,这就是一种非常愚蠢得做法。
到头来对别人制裁不成,自己却受到了法律得制裁,真就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这个链接有几个马加爵什么得例子我复制不下来您打开瞧瞧复旦投毒案,指2016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她人投毒后死亡得案件。
犯罪嫌疑人林森浩就是受害人黄洋得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2016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16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将于对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上诉一案进行公开宣判。
林森浩投毒案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一、案例:xx年9月下旬,浙江温州警方宣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得“7·28”跨省抢劫杀人案告破。
令人震惊得就是,干下抢劫杀人重案得犯罪嫌疑人罗吉军与卓科,竟就是从长沙岳麓山下某知名高校走出来得“天之骄子”。
而她们作案得动机,则就是为了获取创业得“第一桶金”,早日实现当老板得梦想。
她们此前还在深圳劫杀了一名得哥。
沉迷程序设计误了学业今年27岁得卓科,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一个贫困得小山村。
1998年,卓科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某知名高校得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成为村里走出来得第一名大学生。
读大二时,卓科还保持着勤奋得本色。
但她瞧到身边得同学一个个谈起了恋爱,经常在饭店与歌舞厅出入,心理便失衡起来。
从1999年下学期开始,卓科便很少参与班上得集体活动,甚至与同寝室得同学都很少交流,整天沉溺于网络之中,琢磨着那些在外人瞧来极其乏味得程序代码。
读大三那年,她设计编写得“企业资源计划软件”,令国内多家知名软件公司得老总刮目相瞧,纷纷邀请她去工作。
由于卓科一门心思想着自己得程序设计,导致学业每况愈下。
2002年6月大学毕业时,由于差了个学分,她没能拿到毕业证书。
尽管如此,她还就是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
老总对她非常赏识,打算只要试用3个月就办理转正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