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案例:在本案中,原告张欣欣,男, 10岁,某小学学生;被告为原告的教师王适之,男,28岁;第三人为原告所在学校和某镇教办。
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例分析1、追求享乐心理这是大学生中较为普通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但一些人往往又追求高消费、摆阔气,整天想着不劳而获,做人上之人。
这类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并不困难,但他们追求高消费,享乐成了优势需要,一旦手头“吃紧”,向家里伸手又难以满足时,便产生通过盗窃、诈骗等手段获取不义之财的动机。
[典型案例] 某重点大学学生高某其父母皆为工薪阶层,入学不久他找了女朋友。
起初,家里每月给的600元的生活费完全可以应付每个月的生活开支。
但是,从第二学期开始他经常带着女朋友出入宾馆、饭店,600元的生活费显得捉襟见肘。
于是,他整天与朋友一起潇洒之后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能弄到钱。
xx年5月的一天,他同寝的李同学亲戚给他捎来2000元,还未来得急存入银行,便被高某盗走。
案发后,高某被开除学籍,同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案例解析] 高某追求享乐的心理需求,导致了他犯罪行为的发生。
据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盗窃行为及个别女大学生卖淫行为的发生,主要原因都是追求享乐。
2、打击报复心理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期,看问题缺乏全面性,对困难和挫折缺乏想象力,有较强报复心理。
有的人恋爱不成而生恨,有的人被对方非礼后千方百计寻求报复,有的人仅仅因为一两句话或一点小事,就认为被对方侮辱便想伤害对方。
[典型案例] 吉林省某高校学生江某下课后与女朋友一起回寝室,迎面走过来的同专业男同学刘某看了女朋友一眼,江某大为不快,与刘发生口角,进而殴打在一起。
在两人撕打过程中,江觉得没占到便宜,在女朋友面前很没有面子,后又回到寝室拿来一把水果刀,将刘某刺伤,造成重伤害。
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同时被学校开除学籍。
[案例解析] 由报复心理引发的犯罪在青年人违法犯罪中占较大比例。
江某即属于报复心理很强的一类人。
大学生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对事情缺乏忍耐,动辙报复于人而酿成终生大错,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成就大事者,必先学会忍。
否则,你报复我,我再报复你,那世界将永无宁日。
3、寻求刺激心理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求新欲望,但如果在求知求新过程中低级的情绪体验—寻求刺激成为优势需要时,往往会迎合那些情调低下的东西或满足自我畸形的求新求奇的心理,而形成不正常的寻求刺激心理。
[典型案例] 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煞费苦心设计作案手段实施盗窃。
每每盗窃成功后,又将盗来的物品精心销毁或遗弃。
被捕后她坦言:“我模仿警匪片中的情节,每次作案时都很有成就感,特别刺激”。
[案例解析] 该女同学为满足享受刺激的心理需求而触犯国家法律,一方面反映出其法律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极其稚嫩和为享受刺激而苦心设计刺激的不健康心理状态。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犯罪的案例。
4、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故意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
青年学生中常会出现的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与教师“顶牛”、“对着干”现象。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非凡”、“高明”的行为,往往“逆反心理”。
[典型案例] 某高校学生王某家庭经济富裕,在学生中间很有优越感,平时对辅导员或班级干部的要求、号召一向不太买账。
有一天,下课后他故意从写有“禁止穿越草坪”处穿过。
校园管理人员上前阻止,他不但不听从劝阻,反而殴打管理人员,致使该管理人员左眼失明。
王某因此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案例解析] 王某有禁不止,明知故犯,以此来显示自己非同一般,多么了不得,这是典型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作为大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故意践踏草坪实属不该,故意伤害他人更是法律所不容,其中的教训值得吸取。
5、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
这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快、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青年学生一方面由于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中,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
因此,优势地位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进而看到别人的长处,而自己又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对对方表示不满、怨恨,甚至加以损害。
[典型案例] 某高校女大学生孙某以优异成绩考入该校生物工程专业。
入学初她因高考成绩突出被推选为班级学习班长。
一段时间之后,班级团支部调整,她有意当支部书记,但未能如愿。
结果是她同寝的另一名女同学吴某因工作能力较强、爱好广泛、群众关系好而以高票当选。
对此,她心理很不是滋味。
有一天她趁上课之机,悄悄溜回寝室盗走了吴某的随身听、手机充电器、衣服、化妆品等,总价值3000余元。
吴某发现被盗后,立即到学校保卫部门报案,案子很快告破,孙某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案例解析] 孙某由于自己被冷落而嫉妒人气旺盛的吴某,并把对吴的嫉妒渐渐地演变成制裁,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
到头来对别人制裁不成,自己却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这个链接有几个马加爵什么的例子我复制不下来你打开看看复旦投毒案,指xx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
* 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xx年2月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 * 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xx年1月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 * 将于对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上诉一案进行公开宣判。
林森浩投毒案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一、案例:xx年9月下旬,浙江温州警方宣布,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7·28”跨省抢劫杀人案告破。
令人震惊的是,干下抢劫杀人重案的 * 罗吉军和卓科,竟是从长沙岳麓山下某知名高校走出来的“天之骄子”。
而他们作案的动机,则是为了获取创业的“第一桶金”,早日实现当老板的梦想。
他们此前还在深圳劫杀了一名的哥。
沉迷程序设计误了学业今年27岁的卓科,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仁寿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1998年,卓科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某知名高校的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成为村里走出来的第一名大学生。
读大二时,卓科还保持着勤奋的本色。
但他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谈起了恋爱,经常在饭店和歌舞厅出入,心理便失衡起来。
从1999年下学期开始,卓科便很少参与班上的集体活动,甚至和同寝室的同学都很少交流,整天沉溺于网络之中,琢磨着那些在外人看来极其乏味的程序代码。
读大三那年,他设计编写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令国内多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总刮目相看,纷纷邀请他去工作。
由于卓科一门心思想着自己的程序设计,导致学业每况愈下。
xx 年6月大学毕业时,由于差了0.5个学分,他没能拿到毕业证书。
尽管如此,他还是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找到了工作。
老总对他非常赏识,打算只要试用3个月就办理转正手续。
可惜3个月后,他因拿不出大学毕业证书,只得选择主动辞职。
结识损友劫杀的哥就在卓科的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个所谓的朋友——罗吉军。
罗吉军也是四川人,1998年同样毕业于长沙那所知名高校的化工系。
由于校友兼老乡关系,两人很快便成了“铁哥们”。
罗吉军当时系广州一家集团公司的部门经理,日子过得非常滋润,公司还为他配了专车。
但没过多久,随着该公司原负责人因经济问题出事,罗的日子便不好过了。
罗干脆辞掉工作,和卓科来到深圳“闯世界”。
可他们在外面奔波了好些天,也没有找到工作,两人的积蓄很快花光了,连房租都拖欠了一个多月。
xx年9月的一个夜晚,罗吉军专门将卓科约到海边,两人作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罗吉军鼓动卓科和他一起找有钱的老板下手,自己筹钱办企业当老板。
两人一拍即合。
此后一段时间,罗吉军和卓科悄悄地跟踪那些坐名车的老板,伺机寻找下手的机会。
可这些老板大多带有保镖,防范非常严密,令他们无法得手。
于是,两人只得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为了方便跟踪那些老板的车辆,罗吉军和卓科决定先搞辆汽车,他们将作案目标瞄准了司机。
xx年12月初的一天晚上,他们携带水果刀、电击棍和绳索等作案工具,在深圳桂芳苑小区打了一辆非法营运的“黑的”,伺机杀死了司机,抢得100多元现金、40多元港币及一台手机。
他们连夜赶到广东省中山市,将尸体埋到一座荒山上,然后迅速逃离。
由于呆在深圳担心案发,罗吉军和卓科决定转移“根据地”,到有钱人比较集中的温州干一桩“大买卖”,以便在30岁前弄到当老板的“第一桶金”。
富翁死于“得力干将”手中xx年春节前夕,罗吉军和卓科窜到温州。
卓找到了一份网络管理员的工作,罗则到温州富商林某的公司做销售员。
他很快获得林某的赏识,成为林某的“得力干将”。
罗见林某的生意做得很大,知道他家非常有钱,心中起了歹念。
4月底,罗吉军偷偷地配了林某家的钥匙。
为了掩人耳目,他不顾林老板的苦苦挽留,以“回老家做生意”为借口辞职。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罗吉军和卓科在温州市龙湾区租了一间房子,由卓跟踪监视林某,摸清他每天的生活规律和活动去向。
7月28日凌晨1时许,见林某从外面回家,在附近守候多时的罗吉军和卓科用丝袜套在头上,戴上了口罩,用钥匙打开林家房门,像幽灵一样溜了进去。
在三楼的卧室里,已经熟睡的林某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罗、卓用绳子反绑了双手双脚,并用胶带纸蒙住了眼睛。
他们在林某家里搜得1000多元现金、一台手机和一台DVD机。
之后两人逼林某交出 * 。
但林某说 * 放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而且钥匙一直由秘书保管。
罗不相信,便拿了林某身上的一串钥匙跑到邻近的林某公司办公楼试了一番,卓则在原地负责看守林某。
罗发现钥匙真的打不开办公室的门,又跑到林某的车上去寻找,结果也不见钥匙踪影。
罗吉军回到林某的住处后,继续逼林某讲出藏放钱物的地点,可林某始终一言不发。
这时,卓科说“就这么一点钱,没有必要再杀一个人”,但罗不同意。
两人最终用绳子将林某活活勒死,并掩埋了尸体。
第三桩“买卖”提前流产尽管已夺去了两条人命,但由于没抢到多少钱物,罗和卓又在继续物色新的目标,准备选择时机干第三桩“买卖”,幸而在动手之前案发。
7月30日,温州警方接到林某家人报案,称林某已失踪多日且音讯全无。
8月下旬,警方在对林某的 * 展开调查的过程中,一个曾在林某公司工作过的名叫“罗辉”的人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经调查,“罗辉”就是罗吉军,而此人在进入该公司工作时提供的所有资料都是伪造的。
同时罗吉军和一名叫卓科的人来往密切。
9月14日晚,民警在一家网吧将卓科抓获。
卓如实交代了伙同罗吉军两次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
随后,民警循迹追踪,将罗吉军抓获。
二、案例分析人人都有自卑感,人人都追求成功与优越,这是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必要要素,罪犯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