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 测定超过正常3s为异常
• 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X 缺乏。2、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 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晚期、口服抗 凝剂及异常凝血酶原增加。3、血循环中抗凝 物质增加,如肝素或FDP等。
• 2,减少:病毒感染 伤寒 副伤寒黑热病 疟疾 再生障 碍性贫血 极度严重感染 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后 非 白血性白血病等。
A
6
• 红细胞比积 (HCT):
• 男:40℅~50℅女:35℅~45℅
•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 红蛋白增多 脱水等。
• 减低:各种贫血时随红细胞的减少有不同程度 的减低。
• 增多:生理性:饮水过多饮浓茶 咖啡及酒精类或精神 紧张
• 病理性:常见于糖尿病 尿崩症慢性肾炎及精神性多尿 等。
• 减少:生理性:饮水少 出汗多。
• 病理性:常见于休克 脱水 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 心功 能不全 肝硬化腹水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尿毒症 急慢 性肾功能衰竭
A
14
• 尿酸碱度
•
正常 5~8
A
19
尿胆红素
肝实质性及阻塞性黄疸时,尿中均 可出现胆红素。溶血性黄疸患者尿中, 一般不见。
尿胆原
增加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 黄疸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时。
A
20
尿白细胞
阳性见于泌尿系的炎症、结石等。 摄入呋喃妥因可出现假阳性;摄入大量 维生素C、庆大霉素、头孢氨苄等可出现 假阴性。
A
21
尿潜血
病理性增加:先天及后天性严重的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 所致代偿性增多,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原发性增多。
生理性减少:婴儿、妊娠中后期、老年人。
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脾亢、失血过多、肾 性贫血等。
A
4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5-5.5)×1012∕L 女:(4.0-5.0)×1012∕L 新:(6.0-7.0)× 1012 ∕L
A
8
•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 成人 0.8%~2.0% 新生儿2.0%~6.0%
•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均可增 多 溶血性贫血增加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 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明显增多表示 有疗效。
• 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A
9
血沉(ESR) 魏氏法:男 0-15 女 0-20 生理性:年幼小儿经期 妊娠3个月至产后一个月。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
A
1
• 第一部分:血常规检查 • 第二部分:尿液检查 • 第三部分:凝血检查 • 第四部分:生化检查 • 第五部分:肿瘤及乙肝简单介绍 • 第六部分:血气分析
A
2
•
第一部分:血常规检查
A
3
血常规检查部分:
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 ∕L女:110-150g ∕L新:170-200g ∕L 生理性增加:新生儿、剧烈运动、恐惧、冷水浴、高原 居住者
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结核等。 摄入氧化剂药物可出现假阳性,摄入维 生素超过100mg/L或尿中出现大量蛋白 质、葡萄糖时会出现假阳性。
A
22
亚硝酸盐
阳性见于大肠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变 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孢菌属等引起的 泌尿系感染。使用含硝酸盐丰富的食物可出现 假阳性,尿PH值小于6、摄入大量维生素C时 可出现假阴性。
A
24
性肾炎等。
尿HCG
1、早期妊娠诊断;
2、滋养层细胞肿瘤诊断及预后,如葡萄 胎、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男性睾丸畸胎瘤 的诊断。
3、协助诊断异位妊娠以及流产;
4、其它,脑垂体疾病、甲亢、子宫内膜 增生、宫颈癌以及卵巢囊肿等可出现阳 性。
A
25
•
第三部分:凝血检查
A
26
• 凝血功能检验
•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参考9~12s
病理性:急性炎症 结缔组织病活动性结核 风湿热 活动期 组织严重破坏 贫血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 症 重金属中毒等。
A
10
贫血分类
A
11
白细胞分类计数
A
12
•
第二部分:尿液检查
A
13
• 尿液检查:
• 尿量:正常 1000~2000ml∕24h
• 无尿:<100 ml∕24h 少尿:<400 ml∕24h,或持续<17 ml∕h • 多尿:>2500 ml∕24h
A
16
尿蛋白:
阳性见于各种肾炎、肾病综合征 等肾脏兵变,以及肾外性的高血压、糖 尿病、SLE等疾病。
A
17
尿葡萄糖:
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 甲状腺亢进、妊娠后期等。
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糖及精神紧张等 也可致阳性反应。
A
18
尿酮体 :
阳性:见于严重未治疗的糖尿病酸 中毒。 妊娠呕吐、 长期饥饿 、营养不 良、剧烈运动后、全麻术后、以及摄入L 多巴、甲基多巴等药物可呈阳性反应。
A
7
• 血小板计数 (PLT )(100-300)109∕L
• 减少: • 1 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 2 血小板破坏增多:远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
进; • 3 血小板消耗过多:DIC • 4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等。
• 增多: • 1 骨髓增生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2 急性反应:急性感染 急性失血 急性溶血等; • 3 其他:脾切除术后。
A
23
管型
•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其他管型
不可见。尿液中出现管型提示有肾实质
损伤,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
功能衰竭等。红细胞管型的出现有助于
证明肾性出血,白细胞管型的出现有助
于肾盂肾炎核膀胱炎的鉴别,后者为阴
性。颗粒管型的出现核蜡样管型的出现
进一步表明肾脏疾病的恶化或进入晚期;
脂肪管型的出现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
• 增高见于频繁呕吐、泌尿系感染、碱中毒。
• 减低见于糖尿病、痛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 肾炎等。
A
15
• 尿比重
•
正常 1.005~1.035
• 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 心功能不全 脱水等;尿量增多同时~增加,常见于糖尿病。
• 比重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 尿崩症 等
• 连续测定尿比重比一次测定要更有价值。
临床意义见血红蛋白测定,部分贫血患者,同时测定 二者,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
A
5
• 白细胞计数(WBC):(4.0~10.0)×109∕L
• 生理性:出生儿妊娠末期 分娩期 经期 饭后 剧烈运动 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 病理性:1,增高: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 毒症 严重烧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 增多症 急性出血 组织损伤 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