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教案
星星、山峰、四周的山、(身边的战友);高峻奇伟(行军生活艰苦);由上及下,由远及近;比喻。

3、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

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

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5、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

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

如果调换,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示例:像落花飘零在水面像狂风掠过松林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①扣词语: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②抓修辞: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找角度:从哪一角度表现的。

④析内容: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

⑤悟情感。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1.“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一步一步”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奇观”指“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山脚和山腰。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曲折;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陡峭。

3.“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

4.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明红军战士身临绝境仍很乐观。

5.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6.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五、品味语言: (结合书后练习二、三)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明确: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9、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老山界
远征难不怕
走路难、睡觉难、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吃饭难、处境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