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
跨越人迹罕至的大草地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ǐ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 军过后尽开颜。
•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 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 毛泽东笔下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 山只等闲”中,今天一起学习的课文《老 山界》,则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 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过程。
.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 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 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 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 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 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 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 的精神。
• 多音字辨析 • 盛(chéng)(盛饭
) • (shèng )(茂盛) • 觉(jué)(觉悟) • (jiào )(睡觉) • 嚼(jué)(咀嚼) • (jiáo)(咬文嚼字)
.
其他需要掌握 的词语:
搀扶、慰问、灌输 欺侮、道歉、篱笆 奇观、绝壁、峭壁、
.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 概括故事内容。
.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 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 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 前景光明的意境。
.
1.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 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 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
.
•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 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 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 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 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 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
导议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 句。 3、给文章分层。
.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 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探 究
学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 习
点的词句。
.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
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
“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本文写的是红军
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
.
.
目标
1、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 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
行路 睡觉 吃饭 处境
体现
态度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好快些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 睡觉
粮食奇缺
横着心 鼓勇气
伤病员多,敌. 人追击 帮助 讥笑
吃饭难 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翻山之 难
行路 难
睡觉 难
处境 难
奋勇登 山
酣然入梦,观 赏夜景
敌人追击
因为红军有坚定的信心 在红军战士的身上,洋 溢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导学: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积累字词。 3、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 话概括故事内容。
.
陆定一(1906-1996),江苏 无锡人,中国共产党宣传战 线的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 海南洋大学,后任共青团中 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 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 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 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 政治部宣传部长。见过后, 任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 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 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 委常委。
• 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 的 学习道路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在这条路 上也可能千难万险,试想我们该如何走好 学习这条长征路。 .
第二课时
.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 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 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 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了”。)
老 山 界
.
• • • • • • • •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过岷横水磅逶千不 长 后山桥拍礴迤山怕 征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
.
长征路线图
.
毛主席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出奇兵。
.
强 渡 大 渡 河
.
飞夺泸定桥
.
翻越冰封雪 飘的大雪山
⑴“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 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 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 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 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 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
⑵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缀在夜幕上。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 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 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
3.这部分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
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 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 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 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
4.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 对比的作用。
.
给红体字注音:
惊惶(huáng )、 苛(kē)捐杂税、 打颤(zhàn)、 骨碌(gū lu ) 酣(hān)然入梦 、 蜷(quán)、 缀(zhu)ì、矗(chù)、 澎湃( péngpà)i 、 落( là)得很远了、
.
辨析字形与读音
• 辨析字形 • 谦(谦虚 ) • 歉(道歉) • 芭( 芭蕾 ) • 笆( 篱笆 ) • 笨(笨重) • 苯(苯元素)
.
•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回答。
•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 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 中语句回答)
.
1.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 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 ——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 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排比、夸张。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 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 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 前景光明的意境。
.
老
决定翻 山
老山
界
粮食短 缺肚子很
吃饭难
山
饿悬壁山崖高峭路险行路难 翻山经过
表现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
路窄石硬
睡觉难
寒气逼人
界
敌人追击 处境难
翻山之后 老山界的困难“小的很”深化主题
.
• 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面对困难,表现了怎 样的气节?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 战胜困难 —— 坚强的意志。这个“坚强的 意志”是指:勇敢、英勇顽强、团结、不 畏艰难、勇于克服困难、有决心、决心革 命到底、不屈不挠、有信心、有必胜的信 念。
.
时代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 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 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 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 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 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 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 越老山界。
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 去”到“清得透底”。)
.
1、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 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 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 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 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 景象。
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
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 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 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 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 必胜的信念。
⑶“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 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2.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9段 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 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 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 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 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 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 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 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