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要求】:了解20世纪80年代小说发展脉络和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小说创作潮流与具体作家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时】:6学时【教学内容】:一.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潮流(一)伤痕文学:1.概念及代表作品: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主要是控诉“文革”给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身体创伤。
1979年11月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
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接着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
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其他还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2.特征:现实主义的重新回归-真实性;个人性、情绪性、政治性;情感上的宣泄色彩,政治上的批判色彩;人道主义的回归。
(二)反思文学:1.概念及代表作品:反思文学是对建国后社会历史生活,特别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用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文学潮流。
对农民悲剧命运的反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冯骥才《啊》、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干群关系:王蒙《蝴蝶》、刘真《黑旗》、王蒙《布礼》、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2.特征: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来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价,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
(三)改革文学1.改革文学的兴起与特色: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改革文学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士光《乡场上》,柯云路《三千万》、《新星》,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张炜《秋天的愤怒》。
2.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先河。
乔光朴形象特征:①充沛的热情和进取精神;②改革家的胆识;③强硬的铁腕;④主动征服、自我扩张的性格特征。
小说具有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描写人物不精雕细刻,有棱角锋芒;但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发掘不够。
(四)知青文学:1.概念及作品:“文革”时期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当年知识青年生活及诉说知青生活哀怨、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想主义色彩。
张承志、梁晓声、史铁生、孔捷生、王安忆、张欣欣、韩少功、郑义、李锐、叶辛、老鬼、陆天明、朱晓平、张抗抗等创作过知青小说。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如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如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2.特点:以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为导向,执著于对知青心灵真实的寻踪,严肃探讨一代人青春的价值,辩证地审视那一段历史;奔突着青春的热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五)寻根文学1.文化寻根思潮: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
寻根文学作品: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李杭育的“葛川江文化系列”《最后一个渔老儿》、《沙灶遗风》等,韩少功的“湘楚文化系列”《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2.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爸爸爸》这部小说是民族文化的寓言,它通过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疾。
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艺术特色:背景模糊,充满神秘、荒诞的气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阿城《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
知识青年王一生的“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
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
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
小说借王一生形象张扬一种悠闲、淡泊、宁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道家文化品格。
小说平和叙说,语言文字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王安忆《小鲍庄》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描绘,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
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象征。
(六)新潮小说“新潮小说”是一种创作意识、文学精神、表现手法具有现代主义美学因素的小说。
“新潮小说”的主题是关注人的个性和自我发展,关注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性的解放。
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残雪的《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以戏谑、夸张的方式描绘出音乐学院里种种荒诞、骚动和疲惫、压抑的心灵与精神形态,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式的危机,但不同于西方黑色幽默小说的绝望感的是,小说在荒诞的氛围中包孕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活力和克服精神危机的反抗。
徐星《无主题变奏》讲述一个自以为没有出息的青年,他嘲弄一切世俗规范,拒绝成名成家,对学院教育斥之以鼻。
这篇小说试图表现生活的荒诞、无聊和空虚。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当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
(七)先锋小说1.先锋小说的特征1985年开始,文坛出现一批先锋小说,共同特征是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余华、洪峰、格非、孙甘露等。
先锋小说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使读者由对人物和意义的关注,转向对叙述过程的关注。
2.代表作家作品: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有意暴露叙事虚构性,拆穿真实性,以此表达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的。
在故事和叙述的关系上,马原看重的是叙述,在他看来故事不过是叙述的产物。
马原的小说还试图表明,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把握,真实的世界存在于虚构之中。
格非《迷舟》、《敌人》、《人面桃花》善于把故事讲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但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余华迷恋于对暴力、苦难、阴谋、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冷酷叙述,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叙述。
主要作品有《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以冷酷的叙述展示罪恶、丑陋、暴力、情欲、阴谋和死亡,建构一个荒诞不经的文本世界,以此反叛和颠覆历史、理性、爱情、伦理。
苏童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我的帝王生涯》、《米》等。
苏童也以死亡、暴力和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但其中不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他也采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但却不排斥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意境,有时甚至还刻意追求一种古典韵致。
集中体现苏童的才气和智慧的小说是“枫杨树系列”和“妇女生活系列”。
(八)新写实小说1.概念与代表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写实小说崛起,以较为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着重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力图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本相的作品。
主要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叶兆言等。
2.代表作品: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取材于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来描绘生活的原生状态,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在池莉的笔下,生活是琐碎而充满温情的,平淡如水却又不乏命运的峰回路转;人物往往远离英雄主义的光辉,在事业爱情、婚姻家庭的凡俗里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池莉的作品,语言朴实晓畅,具有独特的平民风格。
方方的《风景》以武汉的河南棚子为背景,写出城市下层民众的窘困。
《风景》展示了在生存的布景后面最阴暗的奇异世界。
3.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还原生活本相,生活的凡俗、琐碎、平庸、毫无诗意才是原生样态,生存的艰难、折磨、无奈、顺应才是生活的真实本相。
背弃和拒绝含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人物,将纯态生活中的凡人写入小说。
没有丝毫充溢英雄光彩和不食人间烟火成分,只是普通平凡、甘于庸常、顺应承受着生活愚弄的小人物。
(九)女性写作谌容《人到中年》写出中年知识分子中流砥柱的作用与不公平社会待遇的矛盾,小说采用了多种叙述角度的结合、情节结构与心理结构相结合的写法。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建构爱情的“天堂”,《方舟》载着精神的苦难,《沉重的翅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索,《无字》解构虚幻的神话。
王安忆《小鲍庄》审视民族的生态与心态,双重叠影,深层观照,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观照;“三恋”探讨人性的奥秘,表现人的生命本能冲动的心理流变,对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的关注,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长恨歌》融都市的肖像、弄堂的化身与日常化的历史于一体写出女性命运。
铁凝《哦,香雪》是一首纯净的诗;《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标志现代意识的转变;文化心理的反思:《麦秸垛》大芝娘,“三垛”《棉花垛》《青草垛》,长篇处女作《玫瑰门》司漪纹,《永远有多远》。
二.20世纪80年代主要作家创作(一)高晓声: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