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代文学思潮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
3、提倡
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

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
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7、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

影响遍及全国。

1、与林纾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斗争
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
“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学,……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小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颠孔孟、铲伦常”
“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在上海《新申报》发表小说《荆生》、《妖梦》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李大钊《新思潮之激战》,“强暴的势力”压倒新文化运动。

鲁迅“随感录”等杂文,对林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2、与“学衡派”的斗争
“学衡派”:因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是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欧美留学生,学贯中西。

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陈独秀:“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无谓之讨论也”。

鲁迅:
鲁迅发表《估〈学衡〉》一文,给学衡派以致命一击。

鲁迅在文中先指出他们的文章语句不通,用错一般典故的实证,指正他们“不能自了,何以衡人”。

这些学者们“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学衡》维持到1933年终刊,
历史评价:
在文化上采取保守主义态度;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某些偏激的弊端的批评也是不无中肯的
3、与“甲寅派”的斗争
甲寅派的主将章士钊是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1925年7月,他把早已停刊的《甲寅》杂志(1914年东京创刊)以周刊形式复刊,与“学衡派”一南一北相呼应,攻击新文化教育运动和白话文,章士钊发表了《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反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章士钊与章含之
提倡:
“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

他将舆论与权力相结合,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发布“整顿学风”令,规定学校恢复尊孔读经,
胡适:《老章又反叛了》
鲁迅:先后写了《答ks君》、《古书与白话》《十四年的读经》等杂文,甲寅派终于随段政府的垮台而失败。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主义之争)
一九一九年六月,胡适接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研究一些琐碎的具体问题,而放弃对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倡“实验主义”,以遏制马列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批驳胡适的改良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革命改造的思想。

胡适又发表《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文,继续鼓吹“一点一滴进化”的改良主义。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
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刊物:文学研究会以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日报》为主阵地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为人生”
创作: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

鼓吹“为人生的艺术”,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

历史评价:为新文学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过于强调社会功利性,使文学长期习惯于注重反映严肃的社会现实而忽略了娱乐消遣作用。

二、创造社
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

刊物:《创造》季刊(共26期)、《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创作:强调“主观”,强调“直觉”与“灵感”,侧重自我表现,抒情色彩浓厚,往往直抒胸臆,属浪漫主义。

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三、语丝社
成立时间:1924年11月(1930年3月10日该刊停刊)
成员: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

刊物:《语丝》周刊
创作: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文小品
“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掊击”《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
四、新月社
成立时间:1923年
成员: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

新月社时期:成员多为英美留学生。

不是一个专门的文艺团体,带有文化社交俱乐部的性质。

新月诗派前期:1925年,徐志摩接偏《晨报副刊》,1926年4月在《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栏目,闻一多、朱湘参加,提倡格律诗
新月后期: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秋实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股份有限分司)出版《新月》月刊
五、弥(mí)洒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南国社、湖畔诗社等文学社团。

1、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2、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鲁迅,主要成员有韦素园、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

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3、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林如稷,成员有陈祥鹤、冯志等。

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4、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

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人生活圈子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

1934年解散。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历史评价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说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也存在着偏激的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革命总是激进的。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些在以后的文学进程中逐渐得到了纠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