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资料

诗经资料

顿丘,宛丘,首阳,岐山,蒙山,新甫,象服,丝衣干旄美好善也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定之方中一篇经文明白故序得以不误蝃蝀以下亦因其在此而以为文公之诗耳他未有考也(《诗序》卷上)鸟章画鸟隼之文章于其上白旆继旐者也央央鲜明貌元大也大车十乗先启其行以冲突乎其前也此章葢言玁狁不自量度辄敢猖獗焦获之地安然而居之以侵伐于中国也其猖獗如此则不可以不征之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言其旗章之盛元戎十乗以先启行言其车马之壮惟其车旗旣盛而壮故可以征之也戎车旣安如轾如轩此章又言车马之盛也戎车旣安矣从后视之则如轾从前视之则如轩言其调也(《毛诗集解》卷二十一)旌释名曰折羽为旌旌精也有精光也尔雅曰注旄首曰旌载旌于竿头也周礼曰析羽为旄凢军士建旌旗甸亦如之凢射共获旌歳时共更旌取旧与新礼记曰武车绥旌绥垂舒之德车结旌不尽饰结谓収敛之也左传曰 卫宣公烝于夷姜生伋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羙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伋子公使诸齐将杀之寿子吿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伋子至曰我之求也彼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又曰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又曰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旌夏大旌也以大旌表识其行列晋侯惧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诗曰子子干旌在浚之城史记曰楚合从楚王曰寡人自料以楚当 不见胜也内与羣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揺揺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収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太平御览》六百八十仪式部一)斾释名曰杂帛为斾以新色缀其边为翅尾也将帅所建物杂色也尔雅曰継旐曰斾续旐未为燕尾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斾旌又曰织文鸟章白斾央央鸟章鸟之文章也央央鲜明皃隼毛诗曰织文鸟章白斾央央笺云鸟章隼之文章将帅之服又曰鸩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隼急疾之鸟诗义䟽曰鹞也齐人谓之击正或谓之题肩或曰雀鹰春化为布榖此属数种皆为隼(《太平御览》九百二十六羽族部十三)四牡修广其大有颙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集传曰颙大貌奏荐肤大公功严威翼敬也共与供同言将帅皆严敬以共武事也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织文鸟章白斾央央元戎十乗以先启行集传曰茹度整齐也焦获镐方皆地名焦未详所在获郭璞以为瓠中则今在耀州三原县也镐刘向以为千里之镐则非镐京之镐矣亦未详所在方疑即朔方泾阳泾水之北在豊镐之西北言其深人为㓂织帜字同鸟章鸟凖之章白斾继旐者也央央鲜明貌戎戎车军之前锋启开行道犹言发程也言玁狁不自度深入为㓂如此是以建此旌旗选锋鋭进声其罪而致讨焉直而壮律而臧有所不战战必胜矣(《通鉴前编》卷六)《释名》曰:“旌,精也,言有精光也。

旗期也,言与众期于下也。

”按《列子》黄帝与炎帝战以鵰鹖鹰鸢为旗帜,葢旌旗之始也。

《周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虵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龙旗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虵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释名》曰:“九旗之名,日月为常,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交龙为旗旗倚也,画作两龙相依倚,通以一赤色为之无文采诸侯所建也。

通帛为旃,旃战也。

战,战恭己而已,三孤所建象无事也。

熊虎为旗,旗期也。

言与众期于下军,将所建象其猛如熊虎也。

鸟隼为旟,旟誉也。

军吏所建急疾趋事则有称誉也。

杂帛为物,一作斾以杂色,缀其边为燕尾将帅所建象物杂也。

龟虵为旐,旐兆也。

龟知气兆之吉凶建之于后,察度事宜之形兆也。

全羽为旞,旞顺滑貌,析羽为旌,注旄竿首。

) 又《广雅》云:“天子之旌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则《礼含文嘉》曰:“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诸侯七仞九旒齐轸,卿大夫五仞七旒齐较,士三仞五旒齐首是也。

”又牙旗者将军所建也,黄帝出军决曰:“有所攻伐,作五采牙幢,青牙旗引往东,赤牙旗引往南,白牙旗引往西,黑牙旗引往北,黄牙旗引往中,此其义也。

”【事对】“招虞警众”(《孟子》曰:“齐景公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

”《礼记》曰:“前有水则载青旌”郑玄注曰:“载所谓举于旌首所以警众者也。

”) “举皮析羽”(郑记、王赞问曰:“举于旌首当皆以皮邪尽之也。

郑答曰:‘皆俱举皮置于首。

’不尽《周礼》曰:‘析羽为旌’”) “载青尚黑”(《史记》曰:“秦幷天下以水德之始于旄节旗皆尚黑”) “翼明鸟集”(《天文要集》曰:“翼星明旌旗,用《赵氏兵书》曰:‘有鸟集将军旌上,将军增秩禄’”) “表门设道”(《周礼》曰:“掌舍为帷宫殿旌门。

”注曰:“树旌以表门”《汉书》文帝诏云:“朝有进善之旌。

”应劭注曰:“尧设五达之道令人进善也。

”) “在浚沿河”(毛诗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后《魏书》曰:“太祖进师临河,连旌沿河千余里。

”) “九名五法”(《周礼》曰:“司常掌九旗之物名。

河图曰:风后曰予告汝帝之五旗,东方法青龙曰:旗,南方法赤鸟曰:鼠,西方法白虎曰:典,北方法玄虵曰:旗,中方法黄龙曰:常。

”) “九仞六斿”并见上,“翠凤玄虵”(《史记》李斯上书曰:“今陛下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玄虵已见上。

”) “法鸟拟虹”(法鸟已见五法注,王沉《饯行赋》曰:“曳招摇之修旗,若蜿虹之垂天。

”) “喜光胜气”(郝萌占曰:“旗上有光,人主大喜,延年益寿。

黄帝出军,决曰:‘始立牙之日,吉气来应旗幡指敌,是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此大胜之征。

’”) “设黄尚赤”(周迁《车服杂记》曰:“晋元皇始制五牛之旗,设靑在左,黄在中。

”《史记》曰:“沛公祠黄帝、蚩尤于沛庭,旗帜皆尚赤,举青悬赤军令曰:‘闻雷鼓音举白幢丝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斩。

”王孙子曰:“桀纣或身放南巢,或头悬赤旗,斯无他,不节财而暴人也。

”) “五牛四兽”(五牛事已见上注,《礼记》曰:“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靑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注曰:“以此四兽为军阵象天也,画招摇星于旌旗上,以起居围劲军之威怒。

”)“骇军指敌”(《诗推度灾》曰:“上出号令而化天下,震雷起而惊蛰睹,旗鼓动三军骇,观其前动化而天情可见矣。

”黄帝出军决曰:“始立牙之日喜气来应旗幡指敌,或从风来,此大胜之征。

”) “赐黄鸟法青龙”(《墨子》曰:“赤鸟衔书降曰命周文王伐殷,天赐武王黄鸟之旗。

”法青龙已见上注。

)《家语》曰:“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朝则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不可以入君子之朝。

’遂以其所争为闲田。

”《汉书》曰:“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

有田三十亩与伯居,伯常耕纵平使游学,又曰:‘贡禹上书曰:‘臣禹年老家贫资不满万钱,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有田百三十亩。

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又曰:‘张禹为人谨厚,内殖货财,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

’又曰:‘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江渭中溉四千五百余顷,因名白渠。

民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挿为云,决渠为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

’”华峤《后汉书》曰:“周燮专精礼《易》,不读非圣之书,不修贺问之好,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非身所耕,渔不食晋《中兴书》曰:“郭翻少有志操,居贫无业,起往古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后乃作,将熟有认之者翻悉推与之。

”萧广济《孝子传》曰:“原平墓下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每农月耕者恒裸,原平不欲使慢其坟墓,乃归卖家资买此田,三农之月辄束带垂泣躬自耕垦。

”诗宋陶潜《杂诗》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梁刘孝绰《报王永兴观田诗》曰:“重门寂已暮,案牍罢嚣尘,轻凉生笋席,微风起扇轮,浮聊可䝿溢,酒亦成珍复,有寒泉井兼以莹心神,睠彼㤀言客,闲居伊洛濵,顾已惭困地,徒知姜桂辛,但愿崇明德,无谓德无邻。

”议晋陆机《大田》议曰:“臣闻隆名之主不改法而下治,陵夷之世不易术而民怠,夫商人逸而利厚,农人劳而报薄,道农以利则耕夫勤,节商以法则游子归。

”论魏王粲《务本》论曰:“古者之理国也,以本为务,八政之于民也,以食为首,是以黎民时雍降福孔皆也,故仰司星辰以审其时,俯耕籍田以率其力,封祀农稷以神其事,祈谷报年以宠其功,设农师以监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则喜而受赏,田不垦则怒而加罚,都不得有游民,室不得有悬耜,野积踰冬,夺者无罪,场功过限,窃者不刑,所以竞之于闭藏也。

先王藉田以力任,力以夫议其老幼,度其逺近,种有常时耘有常,节收有常期此赏罚之本,种不当时耘不及节,收不应期者必加其罚,苗实踰等必加其赏也,农益地辟则吏受大赏也,农损地狭则吏受重罚,夫火之灾人也,甚于怠农慎火之力,也轻于秬耘,通邑大都有严令,则火稀无严令,则烧者数,非赏罚不能齐也。

”《尔雅》曰:“赤苗芑白苗。

”《说文》曰:“粟,嘉榖实也,粟之为言续也。

”《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榖兴,以助菓蓏之实。

”《左传》曰:“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八钟。

”又曰:“冬晋荐饥乞籴于秦,秦伯轮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论语》曰:“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子曰赤之适齐也,乗肥马衣轻裘,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

”又曰:“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

辞,子曰无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雒书说禾》曰:“仓帝起,天雨粟,青云扶日。

”《六韬》曰:“发鉅桥之粟,散鹿䑓之金钱以与殷民。

”《晏子》曰:“北郭骚见晏子托以飬母,晏子分仓粟府金以遗之,骚辞金受粟。

”《春秋说题辞》曰:“粟五变生为苖秀,为禾三变而发谓之粟,四变曰米,五变而蒸饭可食。

”孔丛子公仪曰:“子思居贫,其友有馈之粟者,受二车焉,或献樽酒束修,子思曰为费而无当也。

或曰:‘子取人粟而辞酒,是辞少而受多也,于义无名,于分则不全,行之何也。

’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贫至,及困乏将絶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为周之也。

酒脯则所饮燕也,方乏于食而乃饮燕非义也,吾岂以为分哉度义而行之。

’又曰:“季桓子以粟十钟饩,夫子受而班门人之无者,子贡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今而施人无乃乖彼意乎。

’子曰:‘吾受而不辞为季孙之恵,受不为富恵于一人,岂若数百人哉!’”《庄子》曰:“荘周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贷子三百金可乎’?周忿然曰:‘若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商君书》曰:“金一两生境内,粟一十二石死于境外。

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

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府库,两虚国弱。

好生粟于境内,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吕氏春秋》曰:“饭美者不周之粟。

”《史记》曰:“伯夷、叔齐闻西伯善飬老,往归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