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中的《陋室铭》。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板书设计五部分,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记·铭·说·志四篇》中的一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它是刘禹锡被贬和州之时创作的一篇铭文,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不过81个字,却传递着丰富深刻的意蕴。
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许多语言已经成为传唱千古的经典名句。
另外,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所以这篇课文无论是对于增长古文知识、丰富语言积累,还是提高个人修养,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意,重点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认识“铭文”特点,理解短文的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章能够内容,体会作者情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新课标提出:一要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二要做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诵读。
突出诵读并不是一味地读来读去,而是要注重指导诵读的方法,突出层次,由易到难诵读全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
二是读出节奏。
三是读出感情。
交替运用听读、个读、轮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沉下心来,在刘禹锡营造的书香墨海中尽情游弋。
2.自主探究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并逐渐改变不爱深入思考的弊点。
3.提问法: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设计几个有实质性价值的问题,尽量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供学生思考探究,启发他们向文本的纵深处漫溯。
四、教学过程
说流程
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环节:导入——知人------诵读——品读——赏读。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在诵读中领悟作品的大致内容,在品读中咀嚼语言的美味,在赏读中触碰作者的情怀,三个教学梯度依次进行,学生的感受也会慢慢升华。
(一)导入
“在唐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有着独树一帜的性情。
他豪放,不像李白那么放纵;他恬淡,不像王维那么避世;他命运坎坷,却不像柳宗元那么郁郁难言。
他是谁呢?他就是被称作“诗豪”的刘禹锡。
”由这样一番语言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出《陋室铭》。
这样的导入易于激发学生对刘禹锡的探究欲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竟能获得如此赞誉?有了这样的疑问,就有了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兴趣,从而对课堂充满期待,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二)知人
关于刘禹锡,你还知道什么?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进士出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三)诵读
此环节是以多种形式的诵读展开教学,教师可先作示范背诵,并提出听读要求,勾画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
然后学生诵读,采用齐读、散读、个别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除去通过多读达到背诵以外,还要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能为读而读,要有思考层面的要求:
1.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现代汉语意思;
2.找出有疑问的句子,向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发问求助。
学生读完后,在疏通文意上出现障碍时,可提示他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有难点的句子全班共同商量裁定,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品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韵味。
这时,抛出一个问题:哪些语句写到陋室环境的简陋,哪些语句体现了陋室的“不陋”?学生通过寻读会发现,原来写到陋室简陋的只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而展现不陋的语句却俯拾即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些语句都展现着室主人高雅的情趣,不陋的襟怀。
由此,让学生反观题目《陋室铭》,作者的着眼点在“陋室”,还是在“铭”上?学生一比照就会得知,作者的侧重点是在对“铭”的书写上,是通过陋室着力表现自己的思想和境界。
透过这些语句,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品读后进行赏析。
这里的赏析是个难点,可用范例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品读赏析:“谈笑”“往来”活画出室主人与朋友来往交流的快乐,热闹中不失高雅,足以表现室主人选择朋友的境界不同尘俗,令人钦敬。
通过这样的品读赏析,让学生逐步向作品的纵深处漫溯,从而让学生真切体悟作者本真的文人情怀。
(五)赏读
赏读是最后一个环节,此环节的真正用意是让学生欣赏作者的人生态度,旷达情怀,从而滋养自己的人生。
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以这个问题打通学生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脉络,让学生明白这种写法的好处。
学了本文,你最欣赏作者身上的哪一点?(可以是才华,可以是情操,也可以是经历等)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自由陈述见解。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将他们领到刘禹锡的经历和性情上来。
彼时的刘禹锡因参加过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贬至为安徽和州做了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但和州知州甚为势利,眼见刘禹锡是被贬至此,便故意刁难,一再折腾刘禹锡,强迫他先后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竟让刘禹锡搬进斗室之中。
刘禹锡蔑视如此之人,生气归生气,却不予计较,不以为意,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和境界。
刘禹锡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依然达观快乐坦然,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他的一点。
五.说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托物陋室景不陋
人
事
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