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你书画的收藏技巧与知识

教你书画的收藏技巧与知识

教你书画的收藏技巧与知识艺术品一经诞生,它实际在历史便有了本身的价值和位置,优秀的艺术品补充人们在精神领域上的不足,启发人们智慧和灵感,甚至可引导人们进入更高的思想境界。

然而当它在市场上以商品形式表现其价值时,它往往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认同价值。

正常情况下,作品艺术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大致平衡。

一件未具知名度的优秀作品必然具有生值的潜力。

即市场价值回生。

反之亦然。

影响艺术品市场价生跌的因素除了该作品本身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平衡关系,便是市场的供求关系。

艺术品越精,吸引力越大。

如作品不可取代性越高,数量越少,则市场价格通常越高越稳。

一般而言,一件艺术品只要被一个人欣赏接受,对于此人而言,实际上一具有价值。

但从历史角度或投资角度来看,画家及作品须具备:1. 画家作品在艺术上具有独创的个人风格。

2. 作品须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不易被模仿、取代的技法难度;难度越高,越具有不可取代性,收藏价值越高。

3. 画家须具有良好的品格及修养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

对有意收藏中国书画者来说,最怕“吃”进赝品或物、价不符的劣品,而要避免吃亏,离不开“理智”二字。

收藏者要有理智,就应当拥有中国书画演变历史,主要流派、代表人物。

风格特点等基本常识。

一次,有位朋友出高价“吃”进一幅吴昌硕篆书中堂,请我前去观赏。

在他得意之际,我却发现这幅轴头滚背的绫子是很陈旧的“精品”,但其所用宣纸则“年轻得多”。

再细看其篆字的线条,又发现中锋不那么逆劲,特别是运笔转弯处有几处棱角状,这显然与讲究中锋直落、结构对称和偏锋转笔无棱角状的吴氏篆字风格不同。

看来我的这位朋友是吃了缺少书法历史知识的大亏。

当然,初涉收藏圈的人,难以全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因此宜从近代或当代的书画名家作品入手。

这一则是因为现有的近、当代书画背景资料较多,鉴别时可供参考;另外是因为近、当代书画作品货源多,可供收藏者在选择时比较,减少盲目购进赝品的机率。

收藏者要有理智,又应当选准收藏方向和收藏对象。

依笔者之见,初涉收藏领域者,不妨把收藏目标集中于当今45――60岁的名望较高的书画家身上。

相对来说,这些书画家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技艺已臻老到,其对传统创作的创新还可能辉合了某些西方文化的优点,从而具有当代中国书画的某些特征。

从经济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书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要价一般不会很高,相对前一辈书画家来说,较易让收藏者接受。

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当中极有可能崛起新的书画大家,因而收藏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大的升值潜力。

收藏者要有理智,还应当找准收藏渠道。

根据笔者的经验,较保险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朋友荐介。

俗话说“朋友的朋友是朋友”。

除非虚伪奸诈之辈,绝大部分书画家或收藏者是不会用赝品或者劣品充作精品,来欺诈朋友的朋友的,而且通过这样的渠道收购藏品,还可免去通过拍卖行或画廊收购藏、品所需支付的不菲佣金。

二是去正宗的文物商店淘货。

例如说在广东的一些文物商店,不仅货源铎多,品质也有保证,价值也教适中,而且手续齐全。

其所售作品,都有职业鉴定师盖章认可及火漆印记,一旦需要转手或遇到纠纷,都可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

若想成为一个理智的收藏者,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多实践。

那种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即使理论知识很丰富,也不会具备实用有效的鉴赏能力和收藏能力。

只有多实践,哪怕吃几次亏,也能积累经验,从而逐渐成为理智的收藏者。

有些人在自己收臧的名人书画作品达到一定数量后,便以为大功告成,将其束之高阁:仅已拥有而窃喜。

其实,收藏名人书画包括保护、欣赏和研究三个方面。

而收藏者如按此三方面逐步深入,即可不断提高收藏水平,最终达到较高的收藏境界。

保护好藏品,是收藏最基本的职能。

尽管有“纸保一千(年),缉保八百(年)”之说,但如果只对书画藏品放任自流,恐伯连十几年都保不住。

书画作品的保护,防霉、防蛀、防光,防有害气体是关键。

平时,书画可放人镜框内保护;日本色纸和册页可放人大小适宜的木盒中保存,以免受压;而卷轴类则可放人樟木箱或装有天然樟脑精的塑料画筒内保存。

每当秋高气爽之际,应将藏品置于通风阴凉处悬挂数日,以散湿气。

书画藏品给收藏者带来的最大益处,莫过于精神上得到的愉悦和心灵上获得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回报,要远远超过金钱上的回馈。

而欣赏的过程,即是欣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中国传统书画表现出来的艺术美的感知和理解,井由此引发想象和联想;进而与作品生产共鸣,使精神生活得到陶冶和升华,最终化为使人健康向上之动力的包括一系列心理因素在内的情感活动。

尽管每个人的审美层次有所不同,但面对一幅饱含着智慧和激情的书画作品,无论是偏重干能引起感情共鸣的思想内容,还是偏重于其赏心悦目的表现形式,收藏者都应积极地去感知、去理解、去联想,以期获得心灵上的愉悦感,而决不应忽略和放弃这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要使自己的书画收藏达到较高的层次,就必须对藏品加以研究。

最初可从认知作品的内容——题材和形式——章法、结构、造型等方面入手,继而研究某用笔用墨的特点,最后对作品的意境、气韵、情感和风格做出评价。

书画的鉴赏研究之所以极具魅力,就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此间积累的经验,可形成追求更高“眼力”的储备,使精神生活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沉寂了30年的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由于港自境外的画商和收藏家大量收购,普经一度火爆。

受他们的影响,国内的艺术品公司、画廊、拍卖公司认为商机已到,相继跟风。

其实,国内书画艺术品经营单位请专家参与指导的较少,对书画这个特殊市场并不十分了解,只看好潜在的市场,但对“艺术品销售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

2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是有显著提高,但书画市场也仅仅是少数人参与尝试的初级阶段,严格地说,真正的书画市场仍没有全面启动。

在这种情况下,书画艺术品经营者进行急功近利的商业动作,难免会出现人为炒作、物价不符、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的商业通病,很容易把市场搞乱。

再经各种媒体非专业的渲染报道,书画艺术品变得如此“热门、走俏”,实在前所未有。

书画拍卖会由于公开成交,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拍卖会如此“神奇”,不但成交率高,而且有些作品已经拍出“天价”,这些价格是否真实,是否合理,国人是否能承受,足以让人怀疑和忧心。

中国书画市场是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但人为炒作、价格不实、赝品和劣质书画泛滥等现象,使许多爱好书画的投资者望而却步,直接影响了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

找出阻碍市场发展的真正原因,调整书画市场的价格,以适应国人的消费能力,规范经营;使市场健康稳步地发展,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此,我们不妨对半个世纪以来国内书画经营情况,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目前书画市场的需求与现状作一回顾与分析。

一、文革前书画作品的价格及经营情况1949年之后,中国古代书画的销售处于非常萧条时期。

50年代初,当时人们受时代变革的影响,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是社会的主流。

一切都崇尚革命使“不革命”的古旧书画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加上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低工资,绝大部分人无此需求。

文革前只有少数几家经营书画,如文物商店、古籍书店、古玩商店、旧货商店等。

他们经营的大部分是民国以前的古旧书画,而且价格都非常低,例如:吴昌硕的画一般在30至50元.金农的书法对联60至80元;蒲作英的墨竹四条屏8至15元;任伯年画的花鸟扇面每幅2至5元;齐白石的花鸟鱼虫20至50元等等。

即使如此低的价格,当时普通百姓仍然没有兴趣,究其原因:1、社会环境、政治气候对书画不提倡,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革命的;2、当时普通工人每月只有二三十元工资,一般家庭子女比较多,一家老小靠这些工资生活。

3、几乎没有人想,这些已经“判死刑”的封建腐朽阶级的东西,过了几十年还会死而复生。

只有极少数真正爱好书画并不想获利的收藏家,节衣缩食,量力而行,逐步收集才形成规模。

在这种环境下,书画需求的范围和层面都非常小,各地的文物茵店及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等老字号,它们经营的主要对象是华侨、外宾以及国内工资较高而且有这方面爱好和修养的文艺界知名人士,科技、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地方和军队的中高级干部。

虽然生意较清淡,但毕竟有小范围的部分需求,价格方面也定得比较低。

至于解放后仍健在的晚清、民国的老书画家,他们大都年事已高,经过社会变革、政治影响,再也不提自己画的:润格”,创作也少,书画只能作为调剂自己的生活,分赠亲朋好友而已。

50年代至“文革”前,40至60岁的书画家,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时没有卖画一说,他们的书画作品没有价格,也没有行情,与钱无缘。

他们除少数在画院外,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与书画有一定关联。

画院的画师,除国家每月给一定的车马津贴外,唯一来钱的途径是撰稿、发表作品的稿费(其他书画家如果有经济收入就是稿费),虽稿费不是很高,如果经常或一年有几百元钱,等于拿到双份工资。

由于当时物价低,有知名度的书画家,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文革期间,稿费也取消了,很多书画家都被打倒,创作的作品遭到批判。

大部分书画家都停止创作,大家都小心翼翼,怕政治牵连。

古旧书画更是“封建糟粕”,已遭劫难,幸免者也打入冷宫。

二、中国书画最初价格形成是港台境外人凭实力买出来的。

文革结束,留存在民间的书画作品主要有四大块:1. 古代书画文革抄家后大部分已发还;2. 收藏家经过文革没有被抄过家;3. 藏品仍保存完整;收藏量不是很大的零星散户;4. 不属于“四旧”,解放后仍健在的书画家作品。

这些留存在民间的书画作品,直到198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有了一些转机,最先涌进来的是香港、台湾书画收藏家和画商(后有新加坡、日本和其它国家的人加入),他们从中国的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一开始通过国营的文物商店、画店、工艺美术品店切入,通过介绍,叩开了许多收藏家的家门。

从交朋友、观赏书画到割爱转让,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介绍”范围,付给一定的好处费,发动本地愿意帮他们寻觅书画的朋友提供信息,收集或代理(一开始,国内人并没有投资参与,有些为他们代买,最多算是短期周转)。

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很大一部分的大小收藏家所藏书画都被他们“普查”了一遍,好的东西自然觅走不少。

改革开放后沉寂了几十年的古旧书画,第一次提高了“待遇”,有了‘身价”,转让能变成钱,无论价格如何,都足以使收藏家激动不已2一开始,国内书画作品并没有价格,也不懂价格,港台人也不懂价,使他们兴奋的是,他们打开了一个巨大艺术宝库,书画作品应有尽有,港台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他们是几代人积累的私人财富)、眼光和修养以及对艺术品的理解和评估,出价收购,这样民间通过他们出价的相互比较、重视程度、需求状况,同一档次作品价格的推算,优增劣减,讨价还价通过成交,掌握了一些规律,逐步形成了价格行情。

当然,被他们买走的书画不完全是古代和近现代的,也包括当今老中轻书画家的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