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解析版)

2019年中考真题语文试题分项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第02期)(解析版)

专题11:文言文阅读(课内)一、【2019年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

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

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1)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①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②____之意。

(2)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3)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____之意。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C.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郑生今去,吾道东矣!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1)①完成,结束;②询问,质疑。

(2)⑤;(3)客居。

2.B3.(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郑玄现在离去,我的学问就传到东方去了!4.第一问:身边没有博学的人可以求教,求学中被老师怠慢。

第二问:宋濂:①到百里外“执经叩问”;②态度恭顺,礼节周到,坚持求教。

郑玄:①西行入关,经人介绍从师马融;②不懈怠,跟随“高业弟子”求学,抓住机会向马融求教。

【解析】1.本题考查了词语的积累。

理解课内文言文中的词义即可使用的课外文言文中。

(1)【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完成的意思,【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也是“完成”的意思。

【甲】文“援疑质理”中“质”是“询问”,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询问”。

(2)查阅词典法,有字典的意思根据语境选择词义。

“素”是向的意思,故选⑤。

(3)语境推断法,根据文中前后语境判断。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

因为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客耕”也只能是给别人耕种,即“为人佣耕”。

所以“客”:客居。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A.助词,的/音节助词,不译;B.都是介词,把;C.介词,在/比;D.于是,就/才;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既,已经。

益,更加。

②中重点词语有:去:离开。

矣:语气词,了。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筛选并且提取文中的信息,需要学生归纳概括要点。

本文主要围绕“得书”“求师”“求学”的难题写作,学生在回答时应该补充出这几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并概括归纳。

可以概括为:以抄书克服无书之难;以谦恭的态度克服无师之难;不畏路遥天寒克服求师之难;以读书之乐克服生活艰苦之难。

郑玄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够进入厅堂听马融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三年都不能见马融一面;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回答两问即可。

参考译文(一)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郑玄认为崤山之东没什么名师可求教了,就西入函谷关经由涿郡的卢植拜扶风马融为师。

马融门徒四百余人,能受到他当面教诲的(只有)五十多人。

马融平素很自负,郑玄在他门下,三年都未能得到当面讨教的机会,(马融)只是让水平较高一点的弟子向郑玄传授学问。

郑玄就找书日夜钻研诵读,从没有懈怠、厌倦过。

(有一次)适逢马融集中诸弟子,考论图纬方面的学问,他听说郑玄长于算术,就召郑玄一起在楼上考论,郑玄乘机跟大家一起向马融请教疑难之处。

请教完疑难问题,郑玄就告辞回乡了,马融(知道后)慨叹地对门徒们说:“郑玄离去之后,我的学问就会东传了。

”郑玄自游学始,十余年后才回故里。

(后)他的门徒已有千人左右。

二、【2019年中考广西北部湾卷】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答案】1.B2.B3.D4.(1)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讨伐/砍伐;B. 均为“种类”;C.军队/老师;D. 原因/原的,旧的。

故选B。

2.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

A. 介词,凭借/连词“导致”的意思,表因果;B.均为“就”的意思;C. 代指“曹刿”/助词,无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代词,他们的/难道。

故选B。

3.本文紧扣“论战”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很好地表现出了;第3段论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了。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虽记载真实史料,但中心是记曹刿论战,重点不是记叙这次长勺之战,所以在选材上重点详细记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行,而略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使全文突出一个中心:论作战的经验。

故选D。

4.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1)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鄙:目光短浅;(2)惧:害怕;伏:埋伏。

参考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