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法规教案第一章

建设法规教案第一章

课程名称建设法规授课对象:工程造价专业年级:2011级大专班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授课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笔试闭卷考试主讲教师李明授课时间2011年秋季第一学期学时;64 实践课0 学时基本教材建设法规作者顾永才杨雪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科学出版社2011.1补充教材无注:教案按授课次数(模块单元)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不另填写教案。

周次第1周,第1,2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概论授课班级2011级大专班授课课时4课时授课形式讲授,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学生应了解的知识:法的产生法律形式的特点法律的发展2.通过学习学生应识记的知识:法律的本质和特征3.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分析法律适用时间、空间及对人的效力教学重点法的本质、法的特征;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的实施教学难点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律意识的养成。

详讲并结合案例讲解课外作业 1.法的本质、法的特征2.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3.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学后记本章主要讲述了法的起源、本质、基本特征、及其历史类型和发展趋势;讲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点、创制、渊源、实施;讲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作用和培养;讲了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它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组成以及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1.1工程建设法律概述一、法律基础概念二、法的特征∙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分类导入: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把法律交给广大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全部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重要的一环,而且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授:法的基本理论一、法律的概念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才存在的特殊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法的本质在于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法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

法的产生和发展 ,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按照立法程序,以条文或文件的形式出现,并经过国家公布施行的法律。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即指的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狭义的“法律”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的特征法律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社会规范。

国家政权由执政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阶级意志。

法是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表现不是他们各个成员个人的意志和利益的简单相加,更不是个别集团、个别人的任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法的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

所谓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

所谓法的认可,是指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那么法律在许多方面就变得毫无意义。

违法行为得不到惩罚,法律所体现的意志也得不到贯彻和保障。

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国家暴力。

其它社会规范也有强制力,但不具有国家性,这是法律的一个显著特点。

•法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的本质: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适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我国宪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同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一样,都是阶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第二,我国社会社会主义法的内容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

社会主义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必然反映自己的经济基础,受自己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为之服务。

因此,社会主义法的内容,是由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职能1.指引职能1)授权性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授予主体某种权利的法律规范。

它即不规定主体必须作某种行为,也不规定主体不得作某种行为,而是赋予主体作或不作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至于是否作或不作这种行为,由主体自行抉择。

表述这类规范多用“有权”、“可以”、“得”等字样。

2)命令性性规范此规范是规定主体必须作某种行为的规范。

法律条文中多有“义务、必须、应当”等字样。

3)禁止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是规定主体不得作某种行为的规范。

多有“禁止、不得、不准”等字样2.评价职能是指法对他人行为的评价。

3.教育职能4.预测职能5.强制职能五、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一)法律意识的概念及分类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包括人们对法律现象、法的本质、法的作用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理解和态度,对人们的行为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评价。

从结构上划分,法律意识可以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个层次。

(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1.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加强和完善立法的重要思想条件。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自觉守法的关键因素。

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提高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1、法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是什么?周次第2周,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概论授课班级2011级大专班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建设法规的定义和调整的对象;2、了解我国建设法规现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建设法规的定义和调整的对象难点:无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时数:2授课方法和手段: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2、实践教学: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着重讲解建设法规与未来日常工作的关系,强调建设法规规定了基本的工作程序,将建设法规与学生们未来的工作联系起来。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1.1工程建设法律概述1.1.1 建设法规的定义和调整的对象建设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者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及其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建设活动中或建设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注意:建设法规的调整对象是在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包括行政管理关系、经济协作关系及其相关的民事关系。

1.1.2 工程建设活动的基本原则1.工程建设活动应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原则2.工程建设活动应符合国家的工程建设安全标准原则3.从事工程建设活动应遵守法律法规原则4.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原则5.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1.1.3工程建设法律的作用1.规范指导建设行为2.保护合法的建设行为3.处罚违法的建设行为【总结全课,布置作业】1.熟练掌握建设法规的定义和调整的对象周次第2周,第2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概论授课班级2011级大专班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讨论,启发式教学教学目的 1.工程建设法律体系概念2.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组成教学重点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组成教学难点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组成课外作业 1.列举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组成的法律法规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1.2工程建设法律概述1.2.1.工程建设法律体系概念建设法规的法律地位:是指建设法规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应属于哪个部门法及其所处的层次。

建设法规总体属于:行政法和经济法。

建设活动中的行政关系:主要用行政手段调整。

建设活动中的经济协作关系:主要采用行政、经济、民事等各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调整。

建设活动中的民事关系:主要采用民事手段加以调整。

应注意的是:建设活动还会涉及许多事物和相关的社会关系。

例如:环境保护、文物保护、自然风景保护关系;土地、矿产、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关系;地震、洪涝、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关系;招投标、建设标准的关系等。

与这些关系相应的法规调整的范围更规范,但不属于建设法规,而在建设工程中必须遵守,因此称为建设相关法规。

1.2.2.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组成:建设法规体系:是指将已经制定和需要制定的建设法规、建设行政法规和建设部门规章制度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完整统一的框架结构。

广义的建设法规体系而言,该体系应包括地方性建设法规和建设规章。

建设法规体系的性质:建设法规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建设法规体系应做到:必须与国家的宪法和相关法律保持一致;建设法规体系还必须保持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建设法规体系必须覆盖建设活动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以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使建设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建设法规还要注意纵横性、不同层次间的配套和协调,不得出现重复矛盾和抵触。

1.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1)建设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属于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各项法律。

(2)建设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属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各项法规。

(3)建设部门规章: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与国务院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和颁布的法规。

(4)地方性建设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或经其批准颁布由下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建设方面的法规。

(5)地方性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部门的或经其批准颁发的由其所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建设方面的规章。

应注意的是:建设法律的法律效力最高,越向下法律效力越低。

法律效力低的法规不得与法律效力高的法规相抵触,否则其规定无效。

2.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的横向结构(1)规划决策阶段(2)招标投标阶段(3)勘察设计阶段(4)施工阶段(5)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教学过程设计:1.讲述建设法规的概念(40分钟);2.介绍建设法规体系(40分钟);作业、讨论及辅导:1.理解本章节所学知识内容。

2.课后思考题(P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