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一套)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妖娆.(ráo) 汹涌.(yǒng) 风骚.(sāo) 成吉思汗.(hàn)B.嘶.哑(sī) 娉.婷(pīn) 鲜妍.(yán) 一代天骄.(jiāo)C.呢.喃(ní) 冠冕.(miǎn) 飘逸.(yì) 顿失滔.滔(tāo)D.勃.发(bò) 凝.望(níng) 忧戚.(qī) 惟余莽莽.(mǎ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晨曦猝不及防郑重其事如释重负B.旁骛稍纵即逝置之不理兵慌马乱C.惋惜不攻自破造遥生事顶礼膜拜D.遮蔽重峦叠障棱角分明矫揉造作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短短一个世纪,中国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世界银行家,而欧洲正截然相反。
B.七月的盐城,气温居高不下,室外暑热如火,我们坐在室内,吹着空调,却如坐春风....,十分惬意。
C.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
D.七月流火....,季节进入一年中最难熬的酷暑阶段。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B.为了优化出行环境,交通部门加快了黄河沿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C.截至目前,阿坝州光伏项目已并网超过15万千瓦左右。
D.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混双冰壶循环赛中,中国组合先后遭遇两连败,令热爱这项项目的观众非常深感意外。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始终保持敏感的好奇心,唯如此,才能时时捕捉到鲜活的生活素材。
②我们大家很清楚,作文无它途,唯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找到写作的广阔天地。
③当然,我们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思考,用思考去像磁铁一样吸附生活中那些有意味的事物,使之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④只要我们做到了留意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抓住有意义的素材,捕捉真切的情感,澄清模糊的认识,我们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
⑤我们还要把眼睛和心思放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或感兴趣的方面上,这样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A.④①③⑤②B.②①③⑤④C.②④①③⑤D.①③⑤②④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①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 ___________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曹刿论战》中,表明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岳阳楼记》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请将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补充完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致邑:送一座城。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劣得.所B.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年事已.高C.乡为身死而不受.曾子不受.临危受.命D.万钟于.我何加焉先生非求于.人无动于.衷2.翻译两处划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翻译:乡人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房屋的华美而接受了(优厚的俸禄)。
理解: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尚能舍生取义;在优厚的物质条件面前,却迷失了本心。
这句话通过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义与利的选择何其艰难。
B.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了。
”理解: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曾参的赞许,他认为曾参拒绝鲁君致邑的行为,是符合道义的。
3.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乙文中曾子为什么不接受鲁君致邑,以及链接材料中的公孙仪为什么不接受国人献鱼。
(链接材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③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父亲和那道坡宋向阳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
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
你对车倒挺上心啊。
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
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
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
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
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
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
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
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
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
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
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
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
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
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
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
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
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
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
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
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
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
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
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
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
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
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
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
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
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
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
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
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
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赏析下列两个句子。
(1)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愁得像下蛋的母鸡。
(2)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请写出题目《父亲和那道坡》的含义。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享福与吃苦①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
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
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
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
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
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支持的。
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
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
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