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
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课题)
2.质疑自探
(1)自读诗歌,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2)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②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③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2.分组学习
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2)老师随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
①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②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氛围。
③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2.释疑巩固
师生可就疑难字词及诗歌意境再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
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2.拓展运用
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关雎
设计者:安阳市23中钞秀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解文章的主题,学习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
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2.质疑自探
(1)了解《诗经》。
(2)自读诗歌,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
①文章朗读停顿
②重点词句的理解
③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2.分组学习
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2)老师随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
①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讲解“比兴”的手法。
②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讲解反复、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2.释疑巩固
师生可就疑难字词及诗歌意境再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
①起兴的诗句。
②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2.拓展运用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