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思想史课件
1、儿童教育的意义 2、儿童教育的内容 3、儿童教育的原则
①正面教育,防患末然 ②认真专一,知行并重 ③循序渐进,启发诱导
11
第四节 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王守仁顺自然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因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故称阳明先生。王 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 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 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 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 王文成公。
学前教育思想史
惠阳区职业技术学校 曾少坤
1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2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 提出“有教无类”方针,打破了长期以来贵族对教 育的垄断;“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是对“天命论” 和“血统论”的有力冲击;主张的“学而优则仕”的选 官标准,则是对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孔子关注人事、 倡导人本、重视人伦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 核心。
1、重视早期教育 2、强调以身示范 3、加强礼乐教化 4、注意难易适中 5、力求宽严得当
1、及早施教 2、慎重择师 3、三育并举 4、深浅适宜
9
第三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魏晋玄学之风与隋唐三教调和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 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 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 名篇。
8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秦朝的“以法为教”与两汉的“独尊儒术” 二、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西汉初 期,儒家学者、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十八岁即以能诵《诗》 《书》、通诸子百家言、善属文而闻名于郡中,为李斯的学生河南 守吴公所器重。后在吴公的推荐下,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当时贾谊 才二十岁出头,其才华出从,很快超迁为太中大夫。不久贾谊上疏, 提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 官名,兴礼乐”(《汉书.贾谊传》),文帝想迁升贾谊任公卿, 但却遭到了权臣周勃、灌婴、张相如(东阳候)、冯敬等人的妒嫉 和反对,旋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 抑郁而死,卒年仅三十三岁。
法家:韩非子 重法轻德,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 调以奖惩手段强化法制观念,从而教养 “明法”、 “行法”的人才,首开法制之先河。
6
二、《周易》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1、提倡早期教育 2、重视家庭教育 3、尊重儿童的自主性
7
三、《礼记》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1、儿童教育的起点是胎教 2、儿童教育的前提是慎择师保 3、儿童教育的内容重在品德修养 ①孝敬父母 ②尊重师长 ③养成良好习惯
4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道家:老子、庄子 尖锐地批判了儒家的礼教,主张“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反朴归真,遵循 “为道日损”的原则,行“不言之教”,以培养超凡脱 俗、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
5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3
一、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 反对儒家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礼乐”教育,主 张以“爱利万民”这出发点,通过“兼爱”教育,以实 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标,以培养具备 “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的“兼 士” 为宗旨,特别注重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学习, 强调主动、实践、创造的教学方法,形成有别于其他派 别的独特个性。
1、儿童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儿童教育的程序 3、儿童教育的形式
①考之以德,督其谨饬 ③导之习礼,肃其威仪
①顺其自然,寓教于乐 ②随人分限,因材循序 ③分班教学,相互观摩
12
②讽之读书,开其知觉 ④诱之歌诗,发其志意
4、儿童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吕坤重禁戒的教育思想
吕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河南宁陵人。明万历 朝进士,官至山西巡抚、刑部侍郎。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 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 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 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 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 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
1、蒙养之道,贵在慎始 2、读书三要,首在心到 3、讲解之法,要在俗浅 4、识字明理,重在体认 5、依礼行事,禁戒谨严 6、诵诗咏歌,陶冶心灵
13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 二、陆世仪熏陶涵养的教育思想
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桴亭,又号刚斋,江苏太 仓人。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明亡,隐居讲学,与陆陇其并称二陆。 他一生为学不立门户,志存经世,博及天文、地理、河渠、兵法、封 建、井田无所不通。其理学以经世为特色,这既是对晚明理学空疏学 风的批判,也适应明清之际社会变革的需要。著有《思辨录》、《论 学酬答》、《性善图说》、《淮云问答》,及诗文杂著等40余种、 100余卷。
1、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2、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3、德艺双修,博专统一 4、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10
第四节 宋明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宋明时期的理学兴盛 二、朱熹重规范的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孝宗、光宗、宁宗四 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 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 封信国公,改徽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