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评价领导干部要重政绩?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中国传统戏剧《七品芝麻官》中这句家喻户晓的台词,是封建制度下为官境界的一种写照。
如果说,这句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所启示的话,那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不能无所作为,应该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也就是要有政绩。
那么,究竟什么是政绩?概括地讲,政绩就是执政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
通俗地说,它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实绩。
追求政绩,古今中外皆受重视,但社会制度不同,其追求的目的也不同。
在封建社会,封建官吏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家也重视政绩,但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我们的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穿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基本要求。
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都是为人民谋利益。
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等等。
这些都是人们深切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政绩。
我们党取得的这些政绩,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具体创造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来说,党和人民把你放在领导岗位上,你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一流的政绩。
毋庸置疑,追求政绩很重要,但追求政绩为了谁,对于执政党及其领导干部来说更为重要。
“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百姓疾苦声”。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官吏还有一点悲民情怀,那么对我们党来说,追求政绩则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谋福利。
今天,在各条战线,我们党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绩,涌现出了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宋鱼水等一批优秀典型。
他们无私奉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
“为民书记”郑培民的这些质朴语言,是对创造政绩为了谁这一问题的最好诠释。
用什么尺度来衡量政绩?
怎样看待政绩、怎样追求政绩,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绩观。
所谓政绩观,指的是对政绩的总的认识和看法,通常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态度。
从一定意义上说,政绩观是发展观的延伸和体现。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发展所创造的政绩。
政绩本身不是目的,它应是我们追求科学发展的一种结果、一种体现。
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说到底是在发展观的认识上陷入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