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板块位置/相对位置/区域位置。
2.地形:① 地形以XXX 为主,分布在XX 。
② 地势XX 高XX 低(由XX 向XX 倾斜),起伏(大/小)。
③ 海岸线长/短、曲折/平直,多/少半岛,岛屿,海湾。
⑶ 气候类型与植被类型
⑶ 水系特征:① 水系形态(放射状,向心状,掌状,扇形,羽状/树枝状),多/少支流,湖泊,河网密度大/小; ②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流向; ③ 河道(弯曲,地上河),河床坡度。
5.土壤、自然资源
⑷ 河流水能资源开发(水电站/水库区位)优势 ① 河流峡谷地带,蓄水条件好。
② 地势落差大,水能储藏量大。
③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冬季不结冰。
④ 库区地质条件稳定安全。
⑤ 本区经济、技术力量雄厚。
⑥ 国家政策支持。
⑸ 河流航运价值分析(以莱茵河为例) ① 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
② 河网密布,降水丰富,流量大,无结冰期。
③ 河道宽阔,运河相连,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
④ 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航运需求大。
⑺ 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⑴ 水文特征(一般): ① 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
② 含沙量; ③ 结冰期,凌汛; ④ 流速(快/慢),水能(大/小) 。
⑵ 水文特征(内流河):
① 内流河,补给类型(冰雪融水,地下水,降水); ② 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断流(有/无); ③ 含沙量大,结冰期(有/无)。
⑴ 气候特征描述: ① 降水:总量(多/少),季节变化(XX 季多,XX 季少)。
② 气温:夏季XX ,冬季XX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前/推迟)。
⑵ 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 纬度因素; ② 大气环流因素; ③ 海陆因素; ④ 洋流因素; ⑤ 地形因素(海拔、迎/背风坡)。
⑹ 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森林作用:
地区 森林的环境效益 山地、丘陵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音、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吸烟滞尘 热带雨林分布区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等
二、人文地理特征
1.城市区位: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航运)。
②社会经济:资源(开发)、交通、政治、边贸、旅游、宗教等。
2.农业区位分析:①自然因素:光照、热量、水分(降水、水源)、地形、土地。
②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
3.工业区位分析:①自然因素:原料、燃料(动力)、水源、土地(供给量、地价)。
②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集聚、工业基础、农业条件(原料)。
集聚优势:①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②可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③可以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4.交通区位:自然因素(地形、水文、地质、气候)、技术、社会经济因素、政策。
⑴交通线方案比较项目
⑵港口区位:
①自然因素:
A. 航行条件:航道短直宽深、水流要稳、航道不受季节和昼夜限制、良好的通视性。
B. 停泊条件:广阔的水域和深水岸线。
C. 筑港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质构造适宜。
②社会经济:
A. 经济腹地:广阔的季节腹地。
B. 城市依托:强大的技术支撑。
C. 技术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D. 经济条件:市场、航运需求。
③选址要求:A.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B. 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5.区域发展条件
①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电、太阳能、风能等)②矿产(铁、铜、铝、稀土)
③水资源、水能资源④交通(河运、海运、空运、陆路交通)⑤技术人才⑥市场、经济腹地
⑦工农业基础⑧政策、城市化、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