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漏肩风针灸治疗

漏肩风针灸治疗


兼证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 舌淡,苔薄白, 舌黯或有瘀斑, 脉浮 脉细涩 脉细弱
舌苔
风寒侵袭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太阴经证 疼痛以肩前中府穴区为主,后 伸时加剧; 阳明、少阳经证 疼痛以肩外侧肩髃、肩 髎穴处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时疼 痛加剧;
肩前部
肩外侧
太阳经证 疼痛以肩后侧肩贞、臑俞穴处 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
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在肩部穴位注射当归、川芎、红花 等注射液,每次选用2-3穴,每次注射0.5毫升, 隔日一次。 2.理疗:红外线照射。
【按语】
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本病早期针灸治疗效果较好;
本病治疗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疾 患。
预防
1、避免长期过疲劳 2、损伤后及时、规范治疗; 3、避免感冒、受凉等诱因; 4、对于50岁左右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主穴处方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前 肩贞 阳陵泉 中平穴
肩髃
肩贞
肩前
中平穴
配穴
太阴经证者,加尺泽、列缺; 阳明、少阳经证者,加外关、合谷; 太阳经证者,加后溪、小海; 痛在阳明、太阳经者加条口透承山。 风寒侵袭者,加合谷、风池; 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
操作
毫针刺,用虚补实泻,或平补平泻,寒证可 加灸。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中医辨证要点
证型
风寒侵袭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主证
肩周疼痛, 肩周疼痛, 肩周疼痛, 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缩。 缩。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 肩部酸痛,劳累加 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 重,或伴见头晕目 畏风恶寒。 眩,四肢乏力。 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 度史,疼痛拒按。
1 双手高举锻炼法 患者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 手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 再缓慢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以耐受为度.
2 弯腰摇肩法 弯腰伸臂,作肩关节环转摇动, 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由慢渐快。
3 体后拉手法 双手后伸,由健侧手拉住患侧 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
4 外旋锻炼法 患者背靠墙而立,双手握拳 屈肘,两臂外旋,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 反复数次。
漏肩风
主讲:彭周波
目的和要求
掌握漏肩风的定义、主穴处方、针灸操 作以及其他疗法。 熟悉漏肩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了解漏肩风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预 防。
漏肩风
(一)定义 漏肩风是指肩周围酸重疼痛,活动功能障 碍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疾病。 (二)特点与别称 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患者而称五十肩; 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且功能活动明显 受限,故称“冻结肩”“肩凝症”。
5 双肩内收、外展运动 双手交叉置于颈后 部,肩关节尽量内收、外展运动,反复数 次。
6 甩手锻炼法 患者站立位,作肩关节前伸、 后伸及内收、外展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反复进行。
为什么叫漏肩风?
【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 风寒阻滞
素体虚弱, 劳作过度
肩部外伤, 劳作过度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肩痛
漏肩风
诊断要点
1.以肩关节周围酸重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 主症。 2.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后 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3.初时单侧或双侧肩部痛,并可向颈部或整 个上肢放射,日轻夜重,患肢上举、外展、 后伸等动作均受限,局部畏寒怕冷,劳累 及遇寒后症状加重。 4. 病情迁延日久,肩关节障碍愈重,患部 肌肉可见萎缩,疼痛反而减轻。
肩后部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13%,单纯针灸 疗法有效率为94.24%,穴位注射有效率为 91.18%,针灸配合其它疗法有效率为97.19%
温针灸治疗漏肩风取常用穴及常用手法,结果总 有效率为97.37%, 采用苍龟探穴法取肩髃等穴得气后先退至浅层, 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 渐加深,不留针,针后进行功能锻炼,治疗 一月后治愈率为77%,总有效率为97%
病例分析
男、60岁、右肩部疼痛伴活动不利 一月余。肩部疼痛拒按,活动后加重, 夜间痛甚,穿衣服、上举困难,伴有神 疲乏力,纳呆,四肢乏力。舌淡黯,有 瘀点,苔白,脉细涩。 要求: 中医诊断、证型、针灸治疗
肩部功能锻炼(补充)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方法。 1 双手高举锻炼法 2 弯腰摇肩法 3 体后拉手法 4 外旋锻炼法 5 甩手锻炼法 6 双肩内收、外展运动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