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年级:初一级部备课人:***时间:2014. 02使用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初一(3)班有学生48人,初一(4)班有学生49人。
上学期期末考试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
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
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
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
提升空间较大。
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第五章: 基本平面图形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3.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学会线段中点的简单应用第六章:整式的乘除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感,会根据指数运算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运算。
2.经历探索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法则(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的过程,理解整式乘法的算理,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乘法的运算。
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零指数幂及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体验指数概念的扩充方式,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七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 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让学生学会如何说理。
2.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频数与频率,数据的波动等。
2. 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本章进一步体现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保证素材的真实性,科学性。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多样化,因次教材有意识的安排了一些立体和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折线图,扇形统计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数据。
第九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5、体验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发展对数学的认识。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充分体现培优扶困的实施,提高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减少低分人数,切实做到: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
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坚持学习,多听课,多模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多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开展“一帮一”活动,实行以优带差点的帮助方法,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从基础知识补起,力求使学生一课一得,力求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
7.课前充分备好课,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体现出培扶,分层次教育。
8.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9.大胆地深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0.重视基础知识过关和单元测试过关工作,及时进行单元总结,做好平时的查漏补缺工作,不遗漏知识盲点。
重点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在选择题、填空题多下功夫。
在课堂上、课后对他们多加注意,及时纠正错误。
抓好每次单元过关测试工作,抓好时机,多表扬,树立信心。
第五章基本平面图形单元备课§5.1线段、射线、直线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了解直线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射线和线段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3.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是重点.对直线的“无限延伸”性的理解是难点.三、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1.让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直线的实例(可请5~6位学生发言).2.教师总结:铅笔、尺子、桌子边沿等都有长度,是可以度量的,它们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此时给出直线的概念“直线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着的.”继而提问“无限延伸”怎样解释,教师可形象的归纳出“直线是无头无尾、要多长有多长.”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一下.再提问: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真正是直线的例子?(数轴)3.通过前面学生所举的例子,给出线段定义“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4.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标出一条线段,然后擦掉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射线,先看它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后给出射线的定义:“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二)、正确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1.直线的表示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直线”两字,如:直线l;直线m,直线AB;直线CD.(板书表示出来) 2.线段的表示也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用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但前面必须加“线段”两字.如:线段a;线段AB.(板书表示出来)3.射线的表示同样有两种:一个小写字母或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射线上的一个大写字母,前面必须加“射线”两字.如:射线a;射线OA.(板书表示出来) (三)、运动变化,找出联系1.让学生找出三者之间的区别:端点的个数,0个,1个,2个.2.教师通过图示将线段变化为射线、直线.指出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变化的.(1)先画出线段AB,然后向一方延长,成为一条射线,再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一条直线.告诉学生:线段向一方延长就会成为射线,向两方延长就会成为直线.因此,直线、射线都可以看作是由线段运动而成的.(2)再画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找一点,擦掉一点一旁的部分,就成为一条射线,在射线上再找一点,两点之间的部分就成为一条线段.(四)、回到实际,巩固概念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的事例.如:手电筒的光线,灯泡发出的光线等.2.练习:(1)如图1-1,A,B,C,D为直线l上的四个点.问:图中共有几条线段?以C为端点的射线有哪几条?(2)如图1-2,A,B,C为平面上的三个点,分别画出过点A,B;点A,C;点B,C的三条直线.(3)如图1-3,P是直线l外一点,A是直线L上一点.过P,A作一条直线;过A作一条射线.(4)如图1-4,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五)、小结1.教师提问:(1)本节课你掌握了几个几何概念?(2)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本节课应该理解哪几个关键词?(4)在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应注意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以完善和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指出这三个概念是平面几何的基础.2.再设问:直线还有什么性质呢?为下节课讲直线的性质埋下伏笔.(六)、练习设计课本第4页第2,3题。
(七)、板书设计§4.1线段、射线、直线(一)知识回顾(二)观察发现(三)例题解析(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练习设计(八)、教学后记一、课题§5.2比较线段的长短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如图1-6.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cm,CD=××cm,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四)、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七、练习设计p.18,1.2题.p21,2.3.4题.八、板书设计§5.2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知识回顾(二)观察发现(三)例题解析(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例1、例2练习设计九、教学后记课题 5.3 角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角的相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