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概论

中医药概论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一)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阴阳具有对立性,转化性,无限可分性。

阴阳具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性质。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阳)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

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

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

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

6、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确定治则和治法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二)1、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病位在上,病位在表。

病位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寒证、伤阳证。

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腠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为阳邪,性趋上。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炎热,升散,多夹湿。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性质主动,致病特点动摇不定,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火热邪气: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炎热,升散,多夹湿。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寒证、伤阳证。

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腠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痰饮: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阳不足,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

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淤血:瘀血是血液停积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称“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等。

体内血液停滞,离经之血停积体内的病理产物,血运不畅而阻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

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

6、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指(五脏之)气过盛(可以理解为功能亢进),因其产生的里热证就是火(也称内火),以别六淫之火。

中医药概论复习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5、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阳: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凝聚,闭合等。

6、回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7、回答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五: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及其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相生相克的反常。

8、人体之“气”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是什么?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功能:(一)推动作用(二)温煦作用(三)固摄作用(四)气化作用(五)营养作用9、什么是“藏象学说”?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脏腑之间的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10、什么是“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11、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12、代表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六部著作是什么?《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13、什么是“道地药材”?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有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14、中药进行炮制的目的是什么?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

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15、中药进行炮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中药材炮制加工的方法可分为:净选、淘洗、切制、炒制(含炙)等,按工艺要求进行炮制加工,炮制的依据是中国药典和河南省药材炮制规范。

16、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哪些内容?中药所具有的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

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所产生的不同治疗作用所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17、回答中药方剂的概念,中药方剂的组方目地、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分别是什么?方剂是以明确诊断为前提,根据确定的病机,在治法的指导下,按照组方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规定必要的剂量,配合成方,制成一定的剂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工具之一。

组方目的:1、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

黄柏与知母;木香与延胡索(相须,相使)2、随证加减,扩大治疗范围。

四君子汤+陈皮=异功散(健脾益气理气和胃)异功散+半夏=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止呕)3、制约药物的烈性或毒性。

槟榔配常山;生姜配半夏(相畏,相杀)组成原则:见于《内经》即“君、臣、佐、使”组成变化:1、药味增减变化2、药量增减变化3、剂型更换变化18、中药药理学的概念是什么?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两方面?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19、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1、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索2、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20、中药的四性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面能得到怎样的解释?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

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

寒凉药则相反。

21、cAMP/cGMP比值的变化在机体植物神经调节方面有什么规律?中药的四性对组织中的cAMP/cGMP比值有何影响?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如附子、干姜、肉桂。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值恢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