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的历史和发展程度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爆发后,在众多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质”的认识趋于统一后,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数量分析开始探索经济问题,即从经济现象的“量”方面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方法被广泛运用到预测经济指标中并引入众多通积分和检验方法。
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计量经济学,其主要含义是对经济的测度。
世界计量经济学学会于1930年12月29日成立,并创立会刊《计量经济学》,该学会的成立及会刊创刊是计量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该学科的正式诞生。
上世纪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自单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方向向分布滞后模型、受限因变量模型、非线性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之后的时间序列分析、结合计算机密集技术、非参数与半参数方法、贝叶斯方法进行深入发展。
目前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提供大量高频数据的是实际金融部门,该领域已经成为学科研究的新热点。
目前ARCH模型基本被随机波动模型取代,同时基于正态性假设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技术在金融数据领域的应用仍受到限制,对此,在计量经济学家的努力下,资产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的检测和估计等问题已被攻。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原动力来源于世纪经济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
对可利用价值越来越大的金融数据进行有效加工会促进未来计量经济学发展得更远。
经济学院金融学1202班
121002215 吕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