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国学经典智慧教育人生作为教师,品读经典,可以追寻远古文字的踪迹,滋养自身丰厚的人生,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注重人性修养,常修为人之道,用道德约束言行,用原则守住小节。
博学、广读、善写、多研,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读书、学习、写作、教研上,不断开阔眼界,汲取营养,更新观念,提升自我,惠及学生,赢得敬佩。
收获水到渠成后的无限惊喜,尽享乐育桃李时的丰厚人生,体验职业与人生的双重幸福。
由此可见,品读经典的重要性。
今天下午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
传说他一生下来就是白色的眉毛和胡子耳朵非常的大,出行时喜欢骑牛。
他的学问非常高深,孔子曾经拜他为师。
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他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相传曾写过一本书《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虽然五千余言,深邃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永远闪耀着哲学的光芒和人生智慧的丰富内涵,对我们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军事思想、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书,不知中国文化”。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性格中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
中国人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象大树没有根一样。
”
今天,老子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老子的智慧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为
而不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知足者富”、“自知者明”、“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等,几乎人人皆知。
作为老师,应该和学生一道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帮助学生智慧的面对人生。
一、做人的智慧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释义:认识别人的是有智慧,认识自己的是高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坚强。
老子用浅显直白的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
做人重点在于自我修养的完善。
认识别人、战胜别人很重要。
但是认识自我、战胜自我更加重要。
当今的社会,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为了赶上时代的脚步,人们奋力拼搏,有谁能放慢一下脚步,来认识一下自己呢?我是谁?我在这里做什么?我下一步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在一个竞争的年代,人人希望战胜竞争对手,让自己成为一个胜利者,老子告诉我们:只有能真正认识自己并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自知之明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才能启慧树人。
真正做到知人、知己。
胜人、胜己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二、处事的智慧
《老子》:将欲歙(xi)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义:将要收敛它,必须姑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姑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姑且兴盛它;将要夺取它,必须姑且给予它。
这叫幽微而高明。
国家的锐利武器,不能给人看。
启示:这段话讲的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法,是高明的谋略。
2500多年前,老子就已经悟到了这个道理,这些对我们教育教学非常有启发:在和班里调皮的孩子交往时,老师不能利用强权,采取硬碰硬的方式,非得把他调皮的习惯改过来,不治过来我誓不罢休。
这种方式一般奏效的时间很短,老师稍一放松,调皮的孩子更加不听话,老师反而没有了办法。
我们班有三名男生,放学的时候三个人在后面拖拖拉拉,课间的时候三个人到处乱跑。
批评他们的时候,三个人还会互传眼神,偷偷的笑。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想哪位老师都不会容忍,给他们扣上“坏孩子”的帽子,让老师们远离他,让同学们鄙视他们,让他们在班里没有地位,永世不得翻身。
这是最简单最解恨的处理方式了。
但是,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教育不是为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学生破罐子破摔了,教育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为了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尽快的融入到班级的大家庭里。
我采取了“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的方法,虽然他们在班里还是会犯错,但是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他们犯了错误时,我为他们圆场,理解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有好的表现时,我在班里从来不吝啬夸奖的语言。
渐渐地,其中一个孩子在干室外卫生区的时候特别的认真,我抓住这一个闪光点,让他成为室外卫生区的组长,在班里的威信越来越高,并且推选称为学校的德育之星。
其他的两个小伙伴也受到鼓舞,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
另一名同学也已被推选为十月的德育之星。
并且把班级的图书管理的井井有条,以前的“捣蛋鬼”变成班里的“正能量”,正是老子智慧在班级管理中的完美应用。
三、成事的智慧
《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做起;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
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大意。
这些告诉我们,想要成就大事,必须认真做好小事。
所以你看到圣人每天都在认真地做小的事情,许多的小事积累起来,就成就了大事。
好的习惯成就好的人生!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老师每天不就是在做着看似平凡的小事吗。
从一年级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站队、坐姿、写字姿势、个人卫生、文明礼貌等等。
到三年级的自主预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都离不开老师无数次的提醒和指导。
所以在孩子的各个阶段、各个时期,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哪些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工作做细、做到位,才能完成教书育人这件大事!
四、家校沟通的智慧
学校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学会与家长沟通。
与家长沟通好了,家长可以理
解、支持老师的工作,可以取得家校协同教育的良好效果;反之,因为教师不善于和家长沟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费力不讨好。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呢?当我看到老子说的这几句话时,我一下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其安易持”(事物还在稳定时容易维持)把家校沟通的功夫下在平时,一定要重视每次和家长沟通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去应付家长的问询。
要知道事物还在稳定时容易维持,不能等到问题积攒的多了,再去临时抱佛脚,那样就比较被动了。
“其未兆易谋”(事物还没显出变化的迹象进容易调理)任何矛盾和误解的产生是有征兆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多思考。
多考虑深层的原因,在刚出现征兆的时候,及时弥补和预防问题的产生,避免出现大的冲突。
万一老师和家长之间真出现矛盾冲突了怎么办?“其脆易泮”(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解)“其微易散”(事物还微小时容易打散)我们还是得积极的去面对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
这样事态才不会进一步的扩大。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这段话本是老子讲理想的执政者对待人民的态度,同样可以应用到理想的教师对家长应持的态度。
家校沟通的冲突点最主要的还是态度的问题。
只要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对待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许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不妨改成我们老师如何对待家长的一句话:师者常无心,以家长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我想这是家校沟通的最高境界吧!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读书要诀,关键在悟。
让我们继续从国学经典中获得更多的营养,去书写精彩的教育人生。